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
全民医保成就惊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当属公民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
截止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已达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对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惊人成就,得益于国家的巨大投入。《民调蓝皮书: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5)》指出,62.7%的受访者认为生活比5年前好了,医保对缓解家庭医疗压力有积极意义。我国医保制度还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称赞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令世人瞩目,值得他国借鉴。
目前,我国医保主要用于诊病治病,几乎不涉及预防保健、疾病筛查和晚期照护。事实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保障已从单纯的医疗保险转向健康保险,比如德国、法国等将部分医保资金用于癌症筛查、防控传染病、推广体育锻炼等,显著遏制了疾病的发生。我国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尚待完善。由于临终病人护理未能纳入医保,许多生命只能在痛苦中离去,急需临终关怀和医保支持。
呼吁医保制度应从注重疾病诊治,逐步向防控筛查和晚期照护这两头延伸和发展,让更多人受益。▲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何琳
控制烟草有法可依
我国医疗领域发展迅猛,其中健康教育事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将健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但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我国健康教育还有不足。
以控烟为例,我国从1979年开始相继颁布了几十条法规、条例及通知,控烟工作逐渐受到重视。2003年,中国签署世界卫生组织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宣布致力于控烟,以促进人民健康。此后,控烟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公众对吸烟及二手烟危害的知晓率得到提高。但201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卷烟包装标识的规定》施行,与2007年版相比,调整了警语数量、警示力度、警语面积等内容,与公约要求差距很大,不利于控烟工作的开展。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精准医疗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
2010年,我国约有3亿烟民,占总人口的28.1%。2015年,该比例虽然降到27.7%,但由于人口基数变大,烟民达到3.16亿。刊登于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研究明确指出,吸烟已成为中国人死亡的第二位危险因素。控烟工作多么迫切!
截止2017年底,全世界已有115个国家和地区将发黑的肺叶、脱落的牙齿等触目惊心的图片印在烟盒上,以起到警示作用。但我国烟盒上只有“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不能直观地提醒人们主动戒烟。中国是《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为表明政府控烟决心,理应尽快实施烟盒图形警示。同时,领导干部应带头不吸烟、不敬烟,起到表率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董小平
传染病基本被控制
我国传染病防控能力近年来显著提升,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早已退出疾病前十名,艾滋病、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得到遏制,多种新发、输入性传染病被有效控制。这一变化得益于几个方面的进步。
报告系统。过去,发现传染病病例后,先由乡报告到县,再到市和省,等国家卫生部收到报告时,可能是一个月后了。现在,全国各级疾控中心和大小医院均安装了卫生计生网络直报系统,国家卫生计生委第一时间就能发现传染病例。国家传染病防控体系由过去单一的防疫站,发展成全社会的防控网。
诊疗技术。以前,由于缺乏细菌、病毒等病原诊断技术,医生只能根据经验诊断,传染病误诊率高。近些年,核酸和分子诊断技术快速发展,诊断率显著提高。再加上抗生素、抗病毒新药的研发应用,传染病病死率得到控制。
疫苗预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纳入计划免疫的疫苗不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只有5种疫苗提供公费接种。如今,15种疫苗可公费接种,肺炎、宫颈癌疫苗等可自费接种。
近年来我国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完成“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锐意改革、练好内功、用好外力、做好保障,是努力的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俊廷
人均寿命长了十岁
中国人均期望寿命越来越长。《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指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这些突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医疗投入的增加。
过去,很多患者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治疗。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13亿多人,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减轻了家庭负担。另外,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很关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很多医疗技术处于空白,很多医生出国学习先进技术。以神经外科为例,目前我们在颅内斜坡肿瘤、脑干肿瘤的治疗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很多医生已经走出国门分享我们的经验和创新。
治病固然重要,但防病不可忽视。呼吁国人定期体检、加强锻炼、均衡膳食,注重疾病的预防,以便更好地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享受美好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鲁友明
农村健康水平提高
40年前,中国大部分农村和乡镇地区处于“赤脚医疗时代”,医生水平不高,缺乏对疑难重症病例的诊疗能力,再加上交通不便,这些患者难以转诊到大医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医疗卫生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疾病的诊疗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偏远地区交通改善,以及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的重症病人可适时到城市的大医院诊治疾病,农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但我们还要清醒地意识到,农村和乡镇医疗的发展仍落后于经济发展。当前,大部分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的问题还没根本改善,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根本扭转。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是城乡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推动其发展,一方面应定向培养一批合格的、愿意在农村服务的基层医疗人才;另一方面应加快落后地区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成规模的乡镇卫生院和村民医疗所。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