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贝达药业上市后为何高管离职频现

          贝达药业的核心单品凯美纳已经上市多年,而公司的核心产品始终只有这一个,也难怪凯美纳的价格波动会大大影响公司业绩。至于新药,最快也要2019年才能上市。

         顶着“抗癌第一股”光环上市的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贝达药业”,300558.SZ),近来的遭遇可谓烦心事不断。

         贝达药业近日发布公告称,其创始人、公司董事长丁列明的铁杆商业伙伴王印祥,选择辞去董事、总裁之职,并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据了解,贝达药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经营管理体系都是由王印祥和丁列明共同组建。此次王印祥的突然离职,将会对贝达药业研发团队造成怎样的影响?

         今年上半年以来,贝达药业共计有7名核心高管离职。此外,贝达药业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财报,是其上市以来的首份半年报,也是首次“双降”的成绩单,业绩下降与高管频繁离职有着怎样的关系?

         而贝达药业的烦恼不止于此,一直靠着单品凯美纳“打天下”,怎么去避免单一产品依赖带来的巨大风险?到底何时才能有新药品出现?就此类问题,《投资者报》记者采访到贝达药业证券部相关人士,并得到比较详细的回复。

         高管离职频繁显现

         自贝达药业创立以来,王印祥和丁列明就一直担任公司的董事,两人除了主导凯美纳这一核心产品以外,在工作上的分工也很明确。根据贝达药业此前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丁列明负责全面经营管理,研发、市场、销售、生产、质管、财务、行政等。王印祥则具体负责北京新药研发中心的建立和日常运作。

         其中,丁列明自2008年8月起至今担任公司董事长,全面主持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而王印祥则从2010年4月起,担任公司总裁,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工作,直至此次递交辞职报告。王印祥此次属于中途离职,任期并未届满,原定任期为2016年8月20日至2019年8月19日。

         引人关注的是,王印祥和丁列明同属贝达药业的实际控制人,且在公司权利相当。招股书显示,二人直接及间接持有及控制的公司股份比例合计为37.4%。此外,两人对公司的经营方针、管理及财务决策(包括对公司高管人员的提名和任免)等方面拥有决定性支配作用,且在董事会、股东大会上一直保持一致意见。

         贝达药业称,王印祥承诺离职后继续履行一致行动的协议,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承诺管理持有的贝达药业股权。截至此公告日,王印祥直接持有贝达2342万股,占总股本的5.8%。

         贝达药业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印祥为何离职?无论是贝达药业公告,还是其证券部相关人士均表示:“这是个人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王印祥,一同辞职的还有董事杜莹和副总裁徐素兰。算上这些人的辞职,贝达药业上半年共有6名核心高管和1名董事辞职。

         面对重要的研发人才流失,贝达药业应如何应对?公司证券部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现象。随着上市后的资本运作,公司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公司积极吸引国内外精英人才加入。自2014年以来,公司共计引进博士近20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中外优秀企业的高级管理型人才近20人,其中有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人入选省‘千人计划’。”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
  • 2018-2023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运营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单一核心产品风险

             贝达药业不仅面临着高管频繁离职,而且其业绩也首次出现“双降”的情况。

             根据贝达药业2017半年报数据显示,其营业收入5亿元,同比下降4%;净利润为1.4亿元,同比下降35%。业绩下滑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与高管频频离职有着怎样的关系?

             上述证券部人士表示,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国家医保政策和进度影响,公司产品凯美纳降价幅度较大,而产品销售增量还在逐步体现。同时,由于2017年上半年多个新药陆续进入临床I期、II期试验阶段,研发投入增加较多;另外,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新生产基地建设大部分已于2016年年末结转至固定资产,相应的折旧费用增加。

             而业绩下滑是否与高管频繁离职有关系?这一点,公司相关人士并未做答。

             为何凯美纳降价就会影响公司业绩?原因在于,该公司只有这一个核心单品,该单品于2011年上市,也是贝达药业最主要的收入及利润来源。即使在上市后也是如此。

             半年报数据显示,这一核心单品仍旧是贝达药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盐酸埃克替尼(即凯美纳)的营业收入为4.98亿元。2017年1~6月,凯美纳销量同比增长56%。同时,由于凯美纳的销售量增长,反而导致贝达药业的营业成本增长超四成,达2203万元,增长为42%;销售费用居高不下,达2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99亿元增长1.25%。

             仅靠单一产品打天下,风险可想而知。那么,贝达药业将如何避免单一产品带来的巨大风险?又将在何时推出新产品?是否推出计划?

             贝达药业证券部相关人士对此表示:“凯美纳的产品品牌美誉度将不断提升。随着医保政策的深入执行,预计凯美纳在市场竞争中仍能够占据有利地位。”

             该人士还表示,目前,贝达药业在研新药项目包括20多个国家一类及二类新药,各个新药项目研究进展符合预期。有7个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X-396、CM082和MIL60等3个新药项目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临床试验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当中。

             贝达药业半年报显示,若进展符合预期,预计新药将于2019年开始陆续上市。对此,也有分析报告称,贝达药业2020年之前不会有一二类新药上市,2017~2019年顶多有一些三四类仿制药上市。

             而贝达药业方面则表示:“关于新药临床试验的进度情况,公司会严格按照信息披露原则进行发布。”

             此外,贝达药业上半年还加大对外投资,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公司参与完成的投资项目达8个,投资总额达8.74亿元,同比增长超6倍。但目前这些项目尚不能产生业绩,反而存在大额商誉减值的风险,大量的投入也会增加公司的资金压力。那么,贝达药业所投的这些项目何时能有所收益,回报投资者?

             上述贝达药业证券部相关人士对此只表示,这些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中。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首个GLP-1RA国内上市! 我国司美格鲁肽行业竞争或将愈发激烈

    首个GLP-1RA国内上市! 我国司美格鲁肽行业竞争或将愈发激烈

    根据诺和诺德财报,2023年司美格鲁肽的销售额已经达到212亿美元,2024年有可能超过K药成为新一届药王。

    2024年11月18日
    连锁药店行业:多家中大型药店连锁经营数据已开始显露出颓势 2024年Q4或迎新平衡

    连锁药店行业:多家中大型药店连锁经营数据已开始显露出颓势 2024年Q4或迎新平衡

    10月31日,中大型药店连锁的经营数据已开始显露出颓势,但收购已趋于谨慎,由于行业竞争激烈,新店培育期拉长,增收难增利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2024年11月04日
    2024年1-9月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46亿人次 共济金额304.57亿元

    2024年1-9月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46亿人次 共济金额304.57亿元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46亿人次,比1-8月增长0.28亿人次;共济金额304.57亿元,比1-8月增长42亿元。共济人次较多的省份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共济金额较大的省份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北京、重庆等。

    2024年10月30日
    国产医疗器械抢滩出海 多款国内自主研发新品亮相

    国产医疗器械抢滩出海 多款国内自主研发新品亮相

    10月12日至15日,第90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下称“CMEF”)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举办,来自海内外的4000余家企业携数万款医疗器械产品集中亮相,国产医疗器械借此抢滩出海。

    2024年10月17日
    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发布 对地方医保部门有“三个允许”

    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发布 对地方医保部门有“三个允许”

    9月27日,国家医保局召开《关于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新闻发布会,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制度设计中,特别重视宽严相济的原则,体现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导向。聚焦严重案件,畅通异议申诉渠道,不搞一刀切,允许地方分步骤实施,三年内逐步将相关人员纳入管理。

    2024年10月08日
    我国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政策提速扩围 行业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我国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政策提速扩围 行业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3年我国总和生育率(TFR)已经跌破1.2,这一数字远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的下降也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在国民生育意愿的降低成为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人类生育能力的下降也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原因。环境污染、育龄人群

    2024年09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