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疗产业春来添暖意——医院信息化、可穿戴设备、诊疗设备领域快速增长
2月的北京虽已立春,但乍暖还寒,而老年人却迎来了一个好消息——今年起,北京市启用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将可以存入个人电子病历,并且在社区医院看病时还能用这张卡片付费。数字医疗正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9亿人。通过互联网渠道完成医疗服务的种类和数量高速增长。可以预见,在未来5年,包括医院信息化、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智能诊疗设备等在内的数字医疗产业会保持快速增长。”国药励展研究部主任曹师越告诉记者。
医院信息化:市场将持续增长
数字医疗通常被认为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渠道完成的医疗相关服务。按业务性质分为医院信息化、移动医疗、医药电商、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和其他细分领域。
如今,数字医疗市场的服务领域基本覆盖了医院、药企、保险等医疗上下游产业链。“以前在临床工作中,护士用药时必须‘三查七对’,即在操作前、中、后都要核对一遍患者姓名、药名等信息。现在采用用药流程闭环管理系统,护士用扫描枪一扫条码就能确认药品与患者是否对应,用药安全和服务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副院长胡超峰表示。
对于医院信息化市场,由灼识咨询、国药励展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数字医疗行业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中提到,近几年,我国医院信息化市场在政策、技术、医院需求的推动下,步入快速成长阶段。并且,由于国外厂商对我国医院的就医流程、医院体系认知不充分,进入市场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本土厂商占据一定优势。
“我国医院信息化产业正处于‘气候变迁’中。”东软集团副总裁兼医疗IT事业部总经理姚勇分析,“最近5年,医师多点执业等政策与‘互联网+’等新技术交织在一起。从管理逻辑看,点数、环节、人数的增加,必然导致管理上的困难和风险增多,使医院更加重视流程管控,给整个医院信息化产业带来了巨大商机。”
全球著名信息技术咨询公司IDC中国区副总裁武连峰介绍,中国医院信息化系统最需要在提升医院专业水平、绩效管理、医疗流程管控3个方面进行改进。
《蓝皮书》显示,2015年我国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HIS)、电子病历软件(EMR)、医学影像存储系统(PAC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的市场规模分别约为54亿元、57亿元、49亿元和31亿元。在医院加大床位供给、民营医院迅猛发展的影响下,今后5年医院信息化市场将持续增长。并且,随着医院信息化系统设计理念从注重医院资金流与物流管理,向临床信息整合与应用的方向转变,预计到2020年,HMIS/HIS的市场占比将下降,EMR、PACS、LIS的市场占比均将上升。
可穿戴设备:终端形态不明确
近几年,谷歌、苹果等世界知名企业相继推出可穿戴产品,众多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也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可穿戴设备市场“风生水起”。如今,可穿戴设备产品形式各异。从功能上看,主要有手机附件功能类、GPS定位功能类、运动统计功能类,以及能够实时监测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指标的监测类产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黎檀实教授分析,当前医疗面临患者信息碎片化、诊疗标准和手段非均质化等问题,医疗模式需要更多地借助人工智能、互联网+、可穿戴技术等。其中,可穿戴技术能够帮助实现患者从发病到就医过程中的实时数据采集。“24小时心电监测仪、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可称之为‘初级可穿戴设备’,现在的可穿戴设备则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服务和信息传递。”黎教授说。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李志勇认为,未来可穿戴设备的重点发展方向将涉及慢病监测,以及电疗、磁疗、透皮给药等治疗领域,并将促使移动医疗发展出不同的商业模式。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告诉记者:“东软已研发出对睡眠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的可穿戴监测仪,并通过研发把此类监测仪嵌入台灯、卧具中。类似这样的可穿戴设备,未来将是大健康领域中一个巨大市场。”
尽管可穿戴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但是对其实用价值的质疑,对其数据的准确性、质量安全、隐私保护问题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息。“今后,可穿戴设备产业可能出现整合淘汰。”卢朝霞坦言。
《蓝皮书》提到,目前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及“生态系统”刚刚形成,产业链尚存在很大问题。首先,半导体技术仍是瓶颈,器件(如柔性屏幕)的产能严重不足;其次,多数设备没有独立通信能力,以数据业务为主营的电信网络运营商尚未参与进来,交互解决方案中的传输网络与通信服务是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可穿戴设备本身还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终端形态不明确,难以在市场和标准上给上游公司一个驱动力。
诊疗设备:数字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数字、智能技术在终端医疗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近年国外医疗器械专业展会的情况来看,医疗器械产品智能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典型产品集中在脑外科、胸外科、心脏外科、骨科、产科领域。”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蔡天智告诉记者。
灼识咨询分析人士指出,传统医疗器械技术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等技术有机结合,形成庞大的数字医疗设备产业,涉及超声设备、影像设备、检验设备、电生理设备等多个细分领域,主要涉及技术有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云计算技术、无线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等。这些数字技术应用到医疗设备管理方面,能够实现医疗档案数字化、医疗设备维护数字化、医疗设备远程维修、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数字化等,进而实现医疗设备管理的动态和时效性,降低运行成本。
《蓝皮书》提到,在医疗领域,宏观机器人技术、微型机器人技术、生物机器人技术是极具发展前途的三类机器人技术。其中,宏观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方向涉及康复机器人、外科机器人,前者又涉及医院机器人系统、家庭日常生活护理机器人、智能轮椅等产品;微型机器人被认为是21世纪医用机器人领域的尖端技术之一,其尺寸可以根据需求制作成毫米级,甚至纳米级;生物机器人技术将推动人工器官和功能的实际应用。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