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随着诸多利好政策出台,各地纷纷出台规划,力争将医疗健康产业打造成本地区支柱产业,大量社会资本也闻风而动。业内人士指出,健康产业是提高全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保障,但当前健康服务业发展定位与内涵不够清晰,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合理,亟须加强引导规范。
多地将“大健康”列为支柱产业
国务院公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记者调研发现,一些省份已率先制定了区域性的健康产业发展战略。
《河北省“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大健康、新医疗”产业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产业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成为河北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海南省提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医疗健康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海南医疗健康产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预计到2020年,医疗健康产业占海南省GDP的比重将超过15%,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作为中国西部健康产业发展的先行者之一,陕西省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将“大健康”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近年来,先后引进了迪安生物医学诊断中心、深圳华大基因、佰美基因、宏基药业等一批国内“大健康”行业巨头企业,形成了医学研究、病理诊断、药品生产、医疗服务等“大健康”产业链。
另外,中国银行、平安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也纷纷介入健康服务产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专家认为,伴随中国新兴大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应用,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临床应用不断突破,医疗器械、养老服务、医药电商、移动医疗、健康保险、健康管理与促进等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健康服务业需快速协调发展
专家认为,我国大健康产业还存在定位与内涵不够清晰,政策措施不完善的弊端。政策层面上,对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与卫生事业的关系以及发展模式等认识尚不清晰、不统一,影响健康服务业相关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此外,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条不完整、核心竞争力弱、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健全等,也有碍健康服务业发展。
健康服务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发展潜力大,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大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不足5%,未来有极大的扩张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院长吴以岭等专家认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促进健康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定位与发展思路,完善配套政策。在国家层面将健康服务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部署,对健康服务业的定位、目标、布局和重点策略等进行顶层设计。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市场准入、项目立项、土地供应、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为健康服务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二是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健康服务业结构升级和服务链的完整。以健康需求为导向,满足多层次需求。鼓励提供差异化服务和产品,从核心的健康服务提供向产品生产、资金与信息保障、产业关联融合等方面拓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健康产业链。
三是制定和完善服务标准。出台相应的产品标准,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建设,保障服务质量和安全。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依法规范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四是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政策。注重教育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优化教育方向、内容、模式和师资队伍等,为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