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中医药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包括资金支持、法律地位、学术研究等方面。
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中医药发展发表白皮书。一年前,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凭借发现青蒿素摘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当日的发布会上表示,随着中国药学家获得这样的奖项,中医药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目前中医药已形成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新格局。
记者了解到,当前,中医药已经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传播应用,但中医药标准化欠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药产品成分不够清楚、作用机理不清晰、药效不恒定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其全面国际化的主要障碍。
中医药入国际医药体系
“201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达786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28.55%;中药大健康产业突破1万亿元,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十二五’时期,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增速达20%。中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目前,以药材生产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商业为纽带,中国现代中药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白皮书介绍。
当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白皮书及中医药发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王国强在发布会上透露,今年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开展了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选择比例达到50%。而在2012年第一次调查中,中医药还没有进入前十名,可见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关注度显著上升。“目前我们在国外有10个中医中心,都很受欢迎。前不久我去捷克,看到捷克中医中心病人的预约已经约到半年以后,对中医的疗效,他们非常认可。”他说。
而中医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与中国多年来不断提升的对外开放水平、扩大的对外开放领域息息相关。白皮书显示,中国致力于推动国际传统医药的发展,目前已经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新加坡、古巴、越南、阿联酋和俄罗斯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有53个国家和地区194个会员团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有67个国家和地区251个会员团体。
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所所长李宗友表示,以前国家开放程度不高,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程度也不高。现在通过加大对外开放,让世界上更多国家的专家及民众,对中医药的相关情况有了更好更全面的认识。
“随着中医药人才不断走出国门,在当地行医,给人们带来更多帮助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医药技术及文化的传播。”他说。
另一方面,中医药技术水平的进步也功不可没。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李斌表示,通过科研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中医药研究不断深入,既有助于我们把中医药相关的机理研究清楚、说明白,让外国人对中医药有更好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的实际疗效,进而提升其影响力。
据白皮书介绍,中国目前组织开展16个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及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建立了涵盖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近年来,有45项中医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科研与产业并进突围
中医药国际化程度提升,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针灸在多个国家被认可接受。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王国强指出,针灸等中医药疗法费用相对低廉,能与成本更高昂的常规西医药治疗相互补充。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指出,以针灸为主体的相关医药技术的传播,带动了整体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我们通过展示基于科学实验的多组数据,让他们对针灸技术有更清晰的了解,这也促进了针灸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江西中医药大学灸学院院长陈日新说。
目前,中国科学家正在针灸机制领域、临床试验等方面加大研究,为针灸治疗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未来,针灸还应该加大在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方面的研究力度,提升治疗效果。同时加大基础、原理方面的研究,揭示其产生作用的生物学基础,这将使得更多的人认同、接受针灸治疗。”陈日新说。
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企业创新发展方式,通过智能制造和科研进步引领中医药产业突围。2015年,江中药谷成为我国首个“岐黄国医外国政要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心”;2016年,江中集团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中药保健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江中集团董事长钟虹光对记者表示,中医药企业只有将智能制造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创新平台,推动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有助于解决标准体系、重大技术突破等诸多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并稳定中医药质量,推动现代中药产品走向世界。
标准化或破题
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但中医药的国际化之路依然面临挑战。当前,我国中医药标准化欠缺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中医药的振兴发展。据了解,不少国家缺乏对中医药相关医生及药品的资格认证。
李宗友表示,这是由于相关国家在法律和规定方面缺乏对中医的认可。因此中国要在中医药领域,加强与此类国家的沟通合作,为中医药在这些国家的推广破除障碍。
此外,由于中医药是在经验医学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在客观证据和精细化、量化上有所欠缺,也构成了中医药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制约。当前,我国中药材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经营管理粗放,滥用花费、农药、生长调节剂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药性减退。
李斌表示,要想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中药产品首先必须解决成分清楚、作用机理清晰、药效恒定等挑战,为此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在本次发布会上,王国强介绍,为了解决中药质量问题和资源面临的现实问题,去年国家出台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药材的资源保护和中药材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下一步,要保障中药质量和用药安全,促进优质中药材的生态种植,积极推进中药的标准化行动,中药产业应“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同时建立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助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国务院2016年还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
业内专家认为,中医和西医特点有所不同,中医和中药的原理、作用也正被逐渐揭示,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符合中医和中药特点的科学的规范体系、评价体系。
“中医药传播过程中还应该克服文化的差异。各国文化各有不同,将中医药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传播。”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周志刚补充说。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