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药材减产致价格涨 小品种药材大幅上涨

      统计显示,截至到2016年10月份,当归同比涨幅达37.7%;党参同比涨幅达99.5%;三七同比涨幅达80.4%;五味子同比涨幅达103.6%。另据药通网中药材分析师郑智文介绍,除了上述药材外,今年大部分中药材都呈现上涨趋势,包括小品种药材也大幅上涨。

  郑智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药品涨价主要是因为种植面积减少、天气因素使得产量减少等原因影响了供需关系。而针对上述几个涨幅较大的药材,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金毅分析指出,因其需求量大,而且逐年上涨,疗效也已经普遍得到监管机构、医学界和市场的认可,另外也不排除经销环节的市场操纵行为。

  对于中药材价格的大幅上涨,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中药企业都比较“淡定”称,现在信息化时代,制药厂会根据大数据分析准备材料,一般有固定的原料供应地或自建药材标准化基地。但药材的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药企成本,也或导致药品价格上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就曾公开呼吁,希望建立中药材收储制度来遏制中药材价格过快上涨。

  不过,中药材价格传导在资本市场则是利好中药材企业。包括长江证券、兴业证券等多家券商都认为中药材或进入新一轮的上涨周期,长江证券称,中药材贸易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中药饮片价格不受管制,相关企业通过价格传导也能受益。

  中药材新一轮上涨

  今年3月份,长江证券发布中药材跟踪点评称,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前奏已经吹响,中药材价格低迷数年,部分品种蠢蠢欲动,大宗中药材价格自2012年以来在低位持续盘整,有回暖迹象。

  而近日,在大多数新药材收获之际,出现了药材大幅上涨的迹象,如上述统计的三七、党参、五味子等。

  药通网中药材分析师郑智文介绍称,除了大宗中药材价格上涨外,很多小品种也涨幅很大。

  郑智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药品涨价主要是因为种植面积减少、天气因素使得产量减少等原因影响了供需关系。

  “以桔梗为例,该品生长周期为2年,2015年统货价格跌至18元左右,大大挫伤了药农种植积极性,但是,进入2016年价格开始上涨,目前市场统货价格涨至30元左右,不少药农似乎又看到了桔梗未来商机,于是纷纷购买种子种植,导致种子价格步步高升,去年桔梗种子多售价20-30元/千克,目前价格已涨至50-60元/千克,优质种子要价90元/千克。”郑智文指出。

  而天气因素影响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甘肃省是我国中药材生产的主要省份,但其中药材主产区遭遇严重的干旱侵袭,部分地区出现70%的减产。这也直接导致了近期中药材价格的直线上涨。

  甘肃一位药材经销商坦言,今年药材价格一路走高已成定局,在短时间很难恢复到以前的价格。“当归从32元/千克上涨到了目前的45元/千克;黄芪从12元/千克涨到了现在的17元/千克;党参涨幅最大,从之前的23元/公斤飙涨至目前的65元/千克。”

  对于党参、三七等的大幅上涨,金毅认为,除了产量的问题,还有因为这几个品种需求量大,疗效已经普遍得到监管机构、医学界和市场的认可。比如近期完成美国FDA的三期临床研究的复方丹参滴丸就有三七的成分。

  “药材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是适应市场需求,另外近年来国家对中药市场的重视,也拓宽了中药材的市场份额,增加了大医院、大药企的需求。价格问题有一定周期性,需要理性看待。”金毅指出。

  金毅称,部分中药材暴涨也不排除经销环节的市场操纵行为。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副主任贾海彬对于中药材价格上涨也曾指出,除了部分中药材价格修复的需求;自然灾害影响了中药材的收成外,人为炒作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情况。据贾海彬透露,今年涨幅在20%以上的中药材品种中,有90%存在资本参与的可能。

  一位在医药流通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中药材价格上涨,是供求矛盾导致,但也有炒作因素,如每当三七价格出现下滑时,市场上就会出现一些药企的身影。

  事实上,发改委也为炒作开出过多张罚单,如责令2010年12月前囤积党参的浙江南方药材公司等10户经营者于2011年7月21日前,按不超过60元/千克的价格将储存的20多万千克党参出售给以党参为原料并取得GMP认证的中药企业;对2011年1月以来存有党参的44户经营者责令在2011年12月31日前将储存的80多万千克党参出售。逾期未按规定销售的,将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券商看好中药饮片企业

  对于此轮中药材上涨,西南一位中药企业的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或许是市场经济的供需调整。“企业如有这些药材需求的产品,成本是会有影响,产量大的话影响会小一些。现在是信息时代,制药厂有大数据分析,不会等涨价才备原料的。”

  “制药企业对药材有严格质量控制,一般有固定的原料供应地或自建药材标准化基地,加上原料资源的数据化管理,影响不会太大。除非资本进入,恶意垄断炒作。”上述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一直以来,中药的疗效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原材料质量的,四川的贝母、云南的三七、杭州的白菊等,都是强调了“道地药材”的品质最佳概念。

  上述西南中药企业负责人提到的药企自建中药材生产基地,被认为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本压力。但从全国范围看,这一模式并没有广泛采用,散户种植仍占据相当大比例。但药企自建GAP该标准已于今年3月份取消基地要付出GAP标准维护和管理成本,有时候药材基地原材料生产价格甚至比从散户收购的价格还高。

  另有国内中成药大户提议加强政策引导,因为在这些中成药生产大户看来,要将中药材大宗品种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畴,才有利于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2015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公开呼吁,希望建立中药材收储制度来遏制中药材价格过快上涨。

  一位药学会主任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其在一些中药企业调研发现,因为成本高,部分药品尤其是普药的出厂价已远远高于市场零售价,致使部分企业特别是普药生产企业无法生产,部分企业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只能保本甚至亏本生产。

  上述主任指出,虽然发改委放开药价,但并不等于药企能因原材料涨价而随意涨价。因为发改委仍在实施药监监管,各地药品招标价格依旧是一个关键因素。

  实际上,中药材企业并不好过,罗兰贝格的一份《中成药企业销售转型启示》指出,尽管现在中成药利好政策频出,但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当下中成药企业需要面临的是,政府集中采购压价、二次议价、进院药品品规数量受到控制、审批从严导致品种数锐减等,需要明确产品定位统筹多渠道,齐头并进发展。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首个GLP-1RA国内上市! 我国司美格鲁肽行业竞争或将愈发激烈

首个GLP-1RA国内上市! 我国司美格鲁肽行业竞争或将愈发激烈

根据诺和诺德财报,2023年司美格鲁肽的销售额已经达到212亿美元,2024年有可能超过K药成为新一届药王。

2024年11月18日
连锁药店行业:多家中大型药店连锁经营数据已开始显露出颓势 2024年Q4或迎新平衡

连锁药店行业:多家中大型药店连锁经营数据已开始显露出颓势 2024年Q4或迎新平衡

10月31日,中大型药店连锁的经营数据已开始显露出颓势,但收购已趋于谨慎,由于行业竞争激烈,新店培育期拉长,增收难增利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2024年11月04日
2024年1-9月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46亿人次 共济金额304.57亿元

2024年1-9月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46亿人次 共济金额304.57亿元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46亿人次,比1-8月增长0.28亿人次;共济金额304.57亿元,比1-8月增长42亿元。共济人次较多的省份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共济金额较大的省份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北京、重庆等。

2024年10月30日
国产医疗器械抢滩出海 多款国内自主研发新品亮相

国产医疗器械抢滩出海 多款国内自主研发新品亮相

10月12日至15日,第90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下称“CMEF”)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举办,来自海内外的4000余家企业携数万款医疗器械产品集中亮相,国产医疗器械借此抢滩出海。

2024年10月17日
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发布 对地方医保部门有“三个允许”

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发布 对地方医保部门有“三个允许”

9月27日,国家医保局召开《关于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新闻发布会,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制度设计中,特别重视宽严相济的原则,体现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导向。聚焦严重案件,畅通异议申诉渠道,不搞一刀切,允许地方分步骤实施,三年内逐步将相关人员纳入管理。

2024年10月08日
我国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政策提速扩围 行业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我国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政策提速扩围 行业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3年我国总和生育率(TFR)已经跌破1.2,这一数字远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的下降也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在国民生育意愿的降低成为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人类生育能力的下降也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原因。环境污染、育龄人群

2024年09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