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的研发不仅需要人才、时间、金钱等,还需要生态环境。国外药企研发新药势头正兴,国内药企也在逐渐转型,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渐渐影响着传统药企,可见,中国的创新药研发正在朝着良好态势发展。
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大力度的政策红利,加之医药精英回流,刺激了行业对创新药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投入。2015年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吸引的投资猛增70%,逾300亿美元。
尤其在各种人才计划的推动下,海外科学家的回国潮也带动了医药行业的密集而蓬勃的创业势头,做中国的创新药是他们共同的口号。他们了解最新的技术进展,有国际化的人脉关系,在创业做创新药的时候也更容易得到资本青睐。
本土传统药企也陆续转型,在没有早期研发基础的情况下,有自己默默补课去开发新化合物的如正大天晴,也有更多走捷径买产品的如罗欣。
买产品更多是有钱任性。但更具意义的事情在于,国内创新药转让给全球化制药企业的事件如雨后春笋般集中涌现,除了恒瑞、正大天晴这样的少数本土实力派,更多是无任何销售业绩支持的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华领医药这样的海归创业派。
且不论各家转让的出发点,这种现象的产生意味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正在影响到更为保守的医药行业。
但是反观这些卖出的创新产品,几乎是清一色的PD-1项目。恒瑞医药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曾坦言,很多PD-1的临床开发表现基本上差不多,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另一位企业研发负责人坦言,与欧美相比,中国研发型企业数量还不多,虽然有一些小企业刚刚起步,但总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很多小企业还没有能力做全新的课题,更多是me-too和me-better的改良。
言下之意,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消费市场,然而在创新药研发上仍然捉襟见肘。甚至有人断言,其中许多药品都不能成功上市,赢家只是少数。
的确,创新是一场实力加运气的竞技,按照新药研发的一般规律,一款创新药需十年方可修成正果。那么在真正的创新药竞技场上,谁的胜算更大?恒瑞医药和正大天晴这样的国内实力派或许会名列其中。因为相比更多靠融资来养家糊口的创业型公司,他们不缺钱,如恒瑞的千亿市值无疑是其能够大胆折腾创新药的安全保障。也有人判断,创新最终的载体仍然是大药企。从全球创新药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大药企永远会虎视眈眈看着研发世界的万象,稍有冒头便会想尽办法揽入怀中。
但这种逻辑同样会遭人反对,因为没到终点之前没有人可以断言成败。2016年,在中概股纷纷从美国退市的大背景下,百济神州与和黄医药却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这对于众多创新药创业者无疑是一则好消息,被认为给中国创业型研发企业开辟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美国资本市场的确不在乎营收数字,而更看好创新型的潜力股,但其他公司是否能走上这条云梯,答案恐怕并不乐观。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对于这些创新创业者,不仅要有真正创新的技术和产品,还需要充沛的资金和适宜的环境,尤其需要“靠谱”的创业团队。无论是百济神州还是和黄医药,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与很牛的团队组合,无疑是决定他们走得较为顺利的核心因素。
不一定每家都有精彩的结局,但也许不同的结局、不同的商业模式成就的正是最正常的商业世界,于创新药研发亦然。当有人质疑,中国的创新药研发真的与国际并轨了吗?这些公司、这些国际化交易都是证据,就这一点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创新药研发正在与国际主流创新接轨。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