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药材优质优价命题待解.供求双方数量多,竞争激烈,很早就实行了市场调节价。”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的卞正分析指出,药材虽属农副产品,但比起一般农副产品又有一定的特殊性:生长周期长,可储存时间长。“这样的特点使得商家可以冷库储存,待价而沽,所以其价格的形成往往不仅仅取决于供求关系,更谈不上质量”。
参考:《中国中药饮片市场发展分析及未来五年未来前景研究报告》
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质量是中成药质量的根本,是临床疗效的基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药材优质优价一直停留在口头上。质量好的中药材能否有好的价格?质量与价格是什么关系?哪些因素会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和价格?日前,“青年101”微论坛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论坛上,青年学者们认为,相对于其他中成药和西药,政府对中药材的价格管制较少,其价格基本是由市场机制形成的。中药材优质优价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主要涉及到市场需求、政府引导、法律法规、科研支撑和企业竞争主体的商业实践等各个方面。
质量尚难成为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
“占市场经济总额95%的产品与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价格随行就市。只有占5%的重要公用性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实行政府定价。中药材属于农副产品,供求双方数量多,竞争激烈,很早就实行了市场调节价。”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的卞正分析指出,药材虽属农副产品,但比起一般农副产品又有一定的特殊性:生长周期长,可储存时间长。“这样的特点使得商家可以冷库储存,待价而沽,所以其价格的形成往往不仅仅取决于供求关系,更谈不上质量”。
卞正曾参与过有关中药材价格的调研。他介绍说,药材上涨有本身成本的原因、自然灾害减产的因素,同时还有游资的囤积炒作的推动。比如三七正常年份的需求量在7000~10000万吨,2008年120头三七价格仅50多元/公斤,2009~2012年三七主产地云南文山地区连续干旱,年产量均小于7000吨。由于供不应求,加上人为炒作作为推手,三七价格一路高歌猛进,最高时曾达到800元/公斤。而近两年云南雨水增多,同时高价格促使农户大面积扩种,盲目跟风波及全省,种植户从传统文山产区扩种至保山、昆明等地,2013年产量达到1万吨,2014年达到2万吨,2015年比2014年又将翻倍,三七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目前价格仅120元/公斤左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资源系副教授魏胜利指出,中药材作为一种商品,首先受经济和市场规律影响,影响中药材价格的因素有4个:稀缺程度、生产成本、资本炒作和药材质量,并且当前药材质量还很难成为价格的决定因素。“从客观意义上讲,优质药材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首先是功效显著,第二是绿色有机。但由于很多中药材的功效成分也就是其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尚不明确,通过物质基础来客观评价药材质量无从谈起”。
“一般情况下,高价格代表了高质量。但价格炒作最厉害、价格最高的时候反而是药材质量最差的时候,因为受利益驱动,药商掺杂使假的行为更加普遍。”卞正认为,为了防止药材价格暴涨暴跌,政府部门应当加强信息引导,通过信息平台发布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等,防止药农跟风、盲目种植;政府可以进行一些药材储备,高抛低吸平抑物价;价格主管部门对药材炒作、囤积行为进行坚决打击,这样才能促进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标准是价格与质量间的桥梁
中国中药公司药材资源产业中心副主任王继永指出,虽然个别品种也有所创新,但在传统的药材交易市场上,药材的等级分级标准一直沿用最早的《76种中药材规格等级标准》,其中大多数还是依据外观性状指标,而建立消费者公认的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是实现优质优价的前提条件。
“工业投料只要达到药典标准就可以,需要的药材有规格要求,却不需要等级差异,因为中成药没有等级差异,中成药定价也不是根据分级质量确定的。但是,中药饮片市场和滋补药材市场是有等级差异的,如不同等级的人参、三七、冬虫夏草等价格相差很大,所以生产药材和饮片的企业具有生产优质产品的积极性。”王继永说,差异化的市场需求是实现优质优价的驱动。但由于使用中药饮片的大型医院医药分离,药的品质好坏由药房控制,而和医生的临床疗效不直接挂钩,所以医院购买优质饮片的积极性较低。
目前,只有部分特殊领域的特殊品种,比如滋补类药材和高端医馆诊所或是中药珍品店,按照商品等级实现了优质优价。魏胜利也指出,不同需求对象对于药材质量的诉求差别很大。比如中药注射剂企业除了要求药材符合药典标准外,还要求绝对不能含有超标的农残成分,不同药材原料批次之间要稳定,有的还需要药材要符合其注射剂标定的功效组分要求;提取物生产企业最为关注的是其提取目标成分的含量高低,这些企业会在一定含量级别上形成量化级的优质优价……魏胜利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中成药质量等级标准”,颁布实施中成药优质优价政策,同时配套制定“中药材质量等级标准”。“标准才是搭在药材价格和质量之间的桥梁。”魏胜利表示。
“只讲终端产品评价,不讲过程评价是片面的。”王继永认为,中药材生产和中药材质量评价都需要从生产过程到终端产品的双重评价。对于道地药材的质量控制,应是从选地、选种、种植、采收、加工到终端产品质量检测的全过程的质量评价和控制。一定要出台科学标准,对影响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强制执行,如种植年限、种植区域、采收月份等。而对于终端的产品,比如中成药,如果能够引入大数据评价非处方药的临床反馈,或可解决中成药优质优价的问题。
魏胜利还建议,在当前等级标准缺乏的情况下,中成药企业可与中药材种植企业开展前瞻性的合作,进行自己品种的质量标准细化研究,通过生产过程控制,获得专属自己产品的优质药材原料,提升产品疗效。在这样的合作中,中成药企业就可以兑现给药材生产企业“优质优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