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国产医疗器械破局中高端市场 叫板国际巨头

       导读:国产医疗器械破局中高端市场 叫板国际巨头.记者注意到,本土医疗器械新锐上海联影在今年首次登陆CMEF,并且展示了四年来自主研发的全部核心技术及20余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线高端医学影像产品,与外资巨头同台竞技,引发业内外高度关注。
参考:《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竞争调研及未来五年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昨日(5月18日),被视为医疗器械行业风向标的第73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以下简称CMEF)落下帷幕。此次展会有超过600种新品上市,其中包括3D打印、基因诊断、云医院、杂交手术室等诸多前沿产品。记者注意到,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本土医疗器械的政策支持,在本届CMEF展上,本土医疗器械呈现出“反攻”的趋势。
  为应对中国医疗格局的变化,跨国医疗器械巨头也采取了加大研发创新、加码本土化深耕基层市场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国内外医疗器械企业竞争力度加强。
  中外医疗器械品牌同台竞技
  从展会的规模上来看,国产医疗器械不甘示弱,开始与外资品牌展开较量。
  记者注意到,本土医疗器械新锐上海联影在今年首次登陆CMEF,并且展示了四年来自主研发的全部核心技术及20余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线高端医学影像产品,与外资巨头同台竞技,引发业内外高度关注。
  不仅如此,上海联影与跨国医疗器械巨头GE(通用电气)相比,无论在展台位置还是规模上,以及新品发布的数量上都旗鼓相当,展示出“反攻”的气势。
  除了联影,深圳迈瑞等国产医疗企业也在展会上高调宣布新品,并且通过抢红包等方式进行造势与吸引人气。
  国产医疗器械的底气之所以开始加强,是由于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国产医疗器械的相关政策。有分析称,我国将在2015年打破中高端医疗器械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长久以来,在我国中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中,大部分份额被跨国企业所占据,国产医疗设备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而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提高国产医疗器械技术水平的决心,则给了国产医疗器械厂商很好的发展空间。
  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比以往更注重产品的研发,这也给服务于本土创新的第三方公司带来了机会。
  产品化机构英国IDC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产医疗设备企业现在注重转型升级,并且比以往更注重产品的研发和专利,这些需要第三方机构来帮助研发设计,因此给第三方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
  外资应对:渠道下沉+创新
  那么,跨国医疗设备企业如何看待国产医疗设备崛起这一竞争态势?作为GE全球高级副总裁、GE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认为竞争是件好事情,最终受益的是客户和消费者。
  “仅仅争取政府短期扶持是不够的,要在市场上立足还要看产品、服务等方面,以及是否有差异化竞争。”段小缨说,“要保证持续性竞争力,最终是市场说了算,最根本的是创新。”
  实际上,以GE、飞利浦、西门子为代表的外资医疗设备提供商,面对中国市场格局及政策的变化,也采取了不少应对措施,其中就包括本土化及深耕基层医疗市场。“我们有国际化的资金,不管经济形势如何还是业绩如何,我们都会在研发上投入。”段小缨解释说,“GE现在无论是人才还是研发决策,都非常本土化,产品投放中国市场的速度也很快。”
  显然,除了持续的创新投入,外资医疗设备商的本土化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在美国医疗设备商美敦力的新组织架构中,大中华区以一个战略业务区的身份独立运营,地区总部设在上海,并在上海建有创新中心和研发中心。
  不仅如此,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保持领先的同时,外资医疗设备商正在不断下沉渠道,深耕基层医疗市场。
  段小缨告诉记者,GE的战略已经非常明确,就是在保持高端领先的同时,积极扩展基层市场。几年前,GE医疗组建了“蓝海团队”,专门服务于民营医疗机构。目前GE研发推出了40款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其中70%是面向基层市场。
  与GE类似,飞利浦医疗也在华发布了民营医院合作战略规划,并且成立相应的研发中心,研发并生产针对本土基层医疗市场的相关产品。
  行业整合加速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展会上,今年1月份完成对柯惠的并购的美敦力,首次以两家联合展出的方式亮相在CMEF,并联合发布了数款产品,也引起业内的关注。
  在完成史上最大的医疗器械并购案之后,美敦力的最新的战略如何?两者的整合将在何时完成?美敦力大中华区总裁李希烈在回应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目前专门成立了一个并购整合项目办公室,“这个办公室将在未来两年运作,就是为了确保合并之后的过程能够非常顺利。”
  对于中国市场的战略,李希烈称,合并之后美敦力在中国的战略没有任何的变化,会继续加强在中国的业务。
  实际上,实际上,美敦力与柯惠联合展出,也是医疗器械行业正在加速整合的一个缩影,而二者的结合也打破了行业的格局。而行业格局的变化,反过来也将进一步促进业内企业的整合。
  除了美敦力,医疗设备商BD公司自今年3月17日宣布正式完成对康尔福盛公司(CareFusion)收购后,也首度以“整体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全新形象亮相CMEF。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姜峰曾对媒体公开表示,伴随医疗器械行业新政策的出台,行业的并购整合将加速。
  山蓝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道志告诉记者,医疗器械行业并购会越来越多,医疗器械并购会有连锁反应,企业为了扩大规模也不得不进行并购。“医疗器械在过去两年增长相对比较平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让股东对业绩满意,就需要用外延手段增加利润,这也是促进行业并购的重要推动力。”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首个GLP-1RA国内上市! 我国司美格鲁肽行业竞争或将愈发激烈

首个GLP-1RA国内上市! 我国司美格鲁肽行业竞争或将愈发激烈

根据诺和诺德财报,2023年司美格鲁肽的销售额已经达到212亿美元,2024年有可能超过K药成为新一届药王。

2024年11月18日
连锁药店行业:多家中大型药店连锁经营数据已开始显露出颓势 2024年Q4或迎新平衡

连锁药店行业:多家中大型药店连锁经营数据已开始显露出颓势 2024年Q4或迎新平衡

10月31日,中大型药店连锁的经营数据已开始显露出颓势,但收购已趋于谨慎,由于行业竞争激烈,新店培育期拉长,增收难增利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2024年11月04日
2024年1-9月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46亿人次 共济金额304.57亿元

2024年1-9月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46亿人次 共济金额304.57亿元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46亿人次,比1-8月增长0.28亿人次;共济金额304.57亿元,比1-8月增长42亿元。共济人次较多的省份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共济金额较大的省份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北京、重庆等。

2024年10月30日
国产医疗器械抢滩出海 多款国内自主研发新品亮相

国产医疗器械抢滩出海 多款国内自主研发新品亮相

10月12日至15日,第90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下称“CMEF”)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举办,来自海内外的4000余家企业携数万款医疗器械产品集中亮相,国产医疗器械借此抢滩出海。

2024年10月17日
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发布 对地方医保部门有“三个允许”

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发布 对地方医保部门有“三个允许”

9月27日,国家医保局召开《关于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新闻发布会,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制度设计中,特别重视宽严相济的原则,体现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导向。聚焦严重案件,畅通异议申诉渠道,不搞一刀切,允许地方分步骤实施,三年内逐步将相关人员纳入管理。

2024年10月08日
我国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政策提速扩围 行业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我国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政策提速扩围 行业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3年我国总和生育率(TFR)已经跌破1.2,这一数字远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的下降也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在国民生育意愿的降低成为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人类生育能力的下降也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原因。环境污染、育龄人群

2024年09月27日
2024年1-8月我国已完成儿童用药批准49个

2024年1-8月我国已完成儿童用药批准49个

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黄果在发布会上指出,近年来,我国儿童用药审评审批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研发技术要求与国际接轨,药品上市数量明显提升。2019年至今,国家药监局已批准282个儿童用药,国产品种占比超过70%。回看过去三年,2021年儿童用药获批数量为47个,2022年获批66个,2023年获批92个,儿童用药审评审批速度

2024年09月14日
“注入资本活水” 我国创新药频获政策加持 多方或将持续追加投资

“注入资本活水” 我国创新药频获政策加持 多方或将持续追加投资

近期,北京、广州等多地发文促进创新医药发展,政策支持不断。投融资市场上,今年以来,多家创新药企获地方产业引导基金“浇灌”。当前,市场多方均认为,地方政策和产业引导基金的双重聚焦,有助于进一步打开药企创新空间,看好医药投资“创新驱动”主线。

2024年05月3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