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药企未来的发展趋势

        内容提示:对比中国的数据,中国医药及医疗卫生服务业对GDP的贡献,从过去较低的水平增长到2010年的5%左右。如果我们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医药及医疗卫生服务业GDP占比10%左右水平的话,整个医药健康产业都将得到良性的发展。按照这样的假设,未来中国医药健康产业的成长性良好,发展空间巨大。

        根据权威渠道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前两位的是美国和日本,其中美国医药市场规模是中国的6倍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预计,未来10年,中国医药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到2020年左右,中国医药市场的规模将会接近于美国市场规模,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展望中国药企的发展之路,仍将围绕着八个字——机遇、创新、合作、竞争。


  放眼海外


  中国向世界级医药市场迈进的过程,会给中国医药产业带来怎样的变化?不妨先看一看美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轨迹。自1929年到2006年,美国医疗保健支出占GDP的比例从不足4%稳步攀升到16%左右。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对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企业创新,使得企业愿意持续不断地在创新方面进行投资;社会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为医疗服务提供了有强大支付能力的支付方;市场化的兼并收购行为促进了产业的整合和企业规模效应的提升。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产生了辉瑞、强生、默克这样的医药产业巨头。目前世界销售额排名前20位的制药企业中,美国企业就占了7家。


  对比中国的数据,中国医药及医疗卫生服务业对GDP的贡献,从过去较低的水平增长到2010年的5%左右。如果我们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医药及医疗卫生服务业GDP占比10%左右水平的话,整个医药健康产业都将得到良性的发展。按照这样的假设,未来中国医药健康产业的成长性良好,发展空间巨大。


  剖析自我


  当上述一切成为现实后,我们的医药工业将会如何?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目前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有几个主要推动力:


  第一是经济的增长,即GDP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


  第二是人口结构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尤其在中国的大中城市,老龄化的程度已经相当高,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的发病率已经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第三,国家政策法规对医药行业发展的支持显而易见。在新医改的配套措施中,尽管有药价以及招标等政策对行业造成压力,但整体来看,考虑到医保覆盖中国13亿人口带来的市场增量,以及医疗保险水平逐步提升和公平化,新医改对行业整体发展还是有利的。目前,国家也很重视创新,“十二五”规划等产业振兴和创新计划为此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工信部、商务部等也出台了鼓励产业集中度提高、鼓励大企业发展、鼓励收购兼并的一系列政策。


  机会不仅在国内,在海外也有所体现。医改不止中国在搞,美国也在搞,奥巴马政府也鼓励使用更多仿制药,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中国的医药企业在过去三年里开展了大量国际化工作,很多中国的制剂企业也在纷纷申请cGMP认证,有大量的新药简略申请(ANDA)储备正在向美国申报。


  不妨再来对比一下中美两国的医药企业。目前国内领先的医药企业销售规模在10亿~20亿美元之间,利润不到2亿美元。与美国企业如辉瑞600多亿美元的销售收入,80亿美元的利润规模相比,差距非常明显。在产品上,中国企业目前还很难拿出一个全球性的能称之为“重磅炸弹”的产品。当然,这种差距与两国的发展阶段不同有关,但这是挑战也是机会。目前很多跨国企业正是看到了这个机会,才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那么,中国本土企业如何把握未来的市场格局和产业机会呢?未来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到底会形成什么样的格局?


  对此需要分析三方力量:跨国公司、本土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老牌国企有传统优势,还有国家的政策倾斜和资金的支持;民营企业都希望在这个市场参与竞争,最终形成一个跨国公司、国企、民营领先公司共生共赢的格局。但要形成这样的局面,对博弈的任何一方而言都不会轻松,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作为中国本土企业,在发展策略上,应该把打造营销网络作为首要任务。因为营销网络实际上代表的是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对市场的参与程度和市场份额都有决定性作用。第二是研发创新。研发创新首先是以品牌仿制药、生物仿制药为核心,同时兼顾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以及疫苗的创新研发。第三是国际化。目前跨国企业与本土企业合作的趋势,不仅将有助于提高国内仿制药行业的水平,还将促使中国医药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并加速国际化。比如复星医药过去已经跟欧盟的一些公司开展合作(如西班牙的CHEMO,瑞士龙沙),未来还会跟更多全球的主流制药公司进行合作,共同开发中国市场。


  讲求创新、国际化,规划未来的发展定位非常必要。比如在全球范围内可关注产业多元化的企业(如强生),同时还应关注强势的整合型企业(如辉瑞),从更现实的角度看,还需要关注专门生产仿制药的公司——比如,梯瓦用了10年的时间,市值从100亿美元成长为400亿~500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仿制药公司。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因为中国市场就是以仿制药为主的市场,本土公司可以借鉴这样的模式,加强仿制药的研发创新,提升仿制药的品牌和质量,同时加大对国内本土仿制药企业的并购,来赢得竞争的优势。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对等回应!财政部出手—4500 万以上医疗器械采购对欧盟企业设限

对等回应!财政部出手—4500 万以上医疗器械采购对欧盟企业设限

7月6日,中国财政部发布通知,宣布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限制措施。此举旨在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审批程序作出调整。

2025年07月08日
国家医保局、卫健委联合发文力推创新药全球化发展

国家医保局、卫健委联合发文力推创新药全球化发展

7月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明确提出促进创新药全球市场发展,通过搭建国际交易平台、拓展海外合作、优化价格机制等举措,助力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

2025年07月03日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推进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建设 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推进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建设 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6月12日,据“工信微报”微信公众号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启动生物制造中试能力建设平台培育工作,旨在加速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进程。到2027年,我国将力争培育20个以上生物制造中试能力建设平台,服务企业超过200家,孵化产品400个以上,为生物制造领域提供从“小试验证”到“中试

2025年06月13日
首个GLP-1RA国内上市! 我国司美格鲁肽行业竞争或将愈发激烈

首个GLP-1RA国内上市! 我国司美格鲁肽行业竞争或将愈发激烈

根据诺和诺德财报,2023年司美格鲁肽的销售额已经达到212亿美元,2024年有可能超过K药成为新一届药王。

2024年11月18日
连锁药店行业:多家中大型药店连锁经营数据已开始显露出颓势 2024年Q4或迎新平衡

连锁药店行业:多家中大型药店连锁经营数据已开始显露出颓势 2024年Q4或迎新平衡

10月31日,中大型药店连锁的经营数据已开始显露出颓势,但收购已趋于谨慎,由于行业竞争激烈,新店培育期拉长,增收难增利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2024年11月04日
2024年1-9月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46亿人次 共济金额304.57亿元

2024年1-9月我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46亿人次 共济金额304.57亿元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46亿人次,比1-8月增长0.28亿人次;共济金额304.57亿元,比1-8月增长42亿元。共济人次较多的省份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共济金额较大的省份包括浙江、江苏、广东、北京、重庆等。

2024年10月30日
国产医疗器械抢滩出海 多款国内自主研发新品亮相

国产医疗器械抢滩出海 多款国内自主研发新品亮相

10月12日至15日,第90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下称“CMEF”)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举办,来自海内外的4000余家企业携数万款医疗器械产品集中亮相,国产医疗器械借此抢滩出海。

2024年10月17日
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发布 对地方医保部门有“三个允许”

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发布 对地方医保部门有“三个允许”

9月27日,国家医保局召开《关于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新闻发布会,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制度设计中,特别重视宽严相济的原则,体现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导向。聚焦严重案件,畅通异议申诉渠道,不搞一刀切,允许地方分步骤实施,三年内逐步将相关人员纳入管理。

2024年10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