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在不断提升,但食品安全问题仍多发、频发。从十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到此后的“瘦肉精”、“地沟油”事件,再到近日被曝光的同仁堂代工厂疑似回收蜂蜜充当原料事件,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依旧热度不减。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大数据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

2018年食品安全事件榜单
排名 |
食品安全事件 |
1 |
日本“核污染区”食品惊现中国 |
2 |
三只松鼠开心果霉菌超标 |
3 |
网约快餐生产环境脏、乱、差 |
4 |
进口商品有问题却投诉无门 |
5 |
合肥两家大型商超售不合格炒货 |
6 |
著名零食店竟卖过期食品 |
7 |
海底捞后厨老鼠乱窜 |
8 |
山西平遥陈醋造假 |
9 |
小龙坎火锅老油反复使用 |
10 |
盒马鲜生撕换标签卖旧食品 |
由上可知,虽说2016年食品案件查处数量有所下降,但2017年又迅速增长;而2018年网络更是频频爆出爆出食品安全事件,可见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式严峻。
在此情形下,以智慧监管为依托、以生产销售安全食品为目的,加快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相对于中国而言,发达国家的食品质量控制和溯源制度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为完善。
当前,美国食品可追溯制度已经涵盖生产环境、包装环境和运输销售环节,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并实行立法强制管理;欧盟当前已经建立了在全球物流业和零售业广泛应用的统一标识系统,完成了食品安全可追溯性的标识的建立。
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和发展水平及消费者对可追溯性产品的支持程度差异明显,因此在推行食品安全溯源体系进程中往往不能同步推进。当前中国食品安全溯源存在标准不统一不兼容、不同参与主体间追溯体系难兼容、立法支持缺少强制实施、溯源信息内容不规范且完整性不足等问题。
在此情形下,通过建立“互联网+安全食品追溯”的溯源体系显得尤为迫切。“互联网+安全食品追溯”的溯源体系是可以在食品的包装上、说明书、产品广告等使用“安全食品”证明商标,使用具有防伪功能的多维彩码为安全农产品、食品完成追溯,实现对安全食品一标一物一码的追溯。未来,“互联网+安全食品追溯”的溯源体系也将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