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多事之秋 蔚来汽车发展“减速” 从高薪招人到裁员重组

       成立之初,蔚来汽车从传统汽车或其他行业挖人时,都会给出2~3倍的薪水。而今年5月,蔚来曾裁员70名员工,关闭了位于旧金山的一个办公室。根据财务档案,截至2019年初,该公司在硅谷有640名员工。蔚来北美公关主管JoAnn Yamani称,新一轮裁员是该公司“优化努力”的一部分,涉及“每个部门”。该公司在美国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研发和工程方面。

 

       据统计,蔚来在成立4年的时间里,总投入超过260亿元人民币。而到第2代产品全部研发结束前(2022-2023年)还将进行约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2.7亿元)的融资缺口。

       近日蔚来裁员的信息不断,据报道,一名离职员工表示,7月底蔚来在职员工约8400人,该数字与今年3月蔚来汽车CEO李斌对外透露的员工数(约9800人)相比,减少了1400人。为了进一步换取现金,蔚来此前还卖掉了电动方程式车队。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动向预测

       裁员潮来临前,离职潮已上演。自去年底蔚来北美CEO伍丝丽离职后,今年6月,负责蔚来软件业务的副总裁庄莉博士离职,随后帮助打造蔚来供应链体系的联合创始人兼执行副总裁郑显聪也确认退休。

       人员的变动之外,蔚来汽车的自燃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关闭旧金山办公室、着手回归科创板…这些真假消息也表明了外界对蔚来汽车的疑虑。

       销量失速

       凭借过去几年的大规模营销、体验中心以及充换电模式等用户服务,蔚来汽车于2018年实现交付11,384台,在造车新势力中拔得头筹,李斌也赢了与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的“一万台对赌”。

       蔚来汽车推出新品节奏也很快,成立四年,蔚来已经拥有两款量产车型:ES6和ES8,对比之下,大多数新势力只发布了一款SUV。

       但从销量数据来看,两者都未给蔚来带来喜人的市场表现。目前蔚来的销量从四位数滑落到了三位数,数据显示,蔚来7月交付了837辆汽车,环比下滑37.54%,其中包括673辆ES6,164辆ES8。

       蔚来方面表示,7月交付量下滑受到多个因素负面影响,受补贴退坡影响,部分车辆交付提前至6月完成;6月蔚来召回4803辆ES8,更换问题电池等问题也是主要因素。


 
       除了车辆自燃,汽车OTA(远程无线升级)时车辆失去动力自动锁死,系统故障死机,充电故障等设计逻辑等品控方面的问题也被车主频繁爆出。

       有汽车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包括蔚来汽车在内的造车新势力着力在AI智能化开发,大多数环节过于依赖供应商,在整车验证、测试环节缺失必要的步骤,导致的后果,就是客户在量产车上发现问题的概率极大。
资金持续承压

       在投资和扩张方面,蔚来汽车一直是高举高打。

       每年年底举行规模盛大的NIO Day活动,在16座城市中的核心商圈建设的19家NIO House造价不菲,还没有量产车的时候,蔚来汽车就开始做专业赛道跑车,之后也建立了自己的电动方程式Formula E车队。

       但目前,为了减少支出,EP9和Formula E的商业团队从蔚来公司内部剥离,蔚来汽车还进行了向上海银行质押股权、分拆NIO Power单独融资等行动。裁员1200人的举措,也将为蔚来一年减少5亿元左右的现金支出。

       亏损,已经是蔚来汽车的标签:2016年亏损25.73亿元,2017年亏损50.21亿元,到了2018年净亏损达96.390亿元。根据蔚来汽车财报,今年一季度蔚来总收入为16.312亿元,环比减少54.6%,净亏损达到了26.236亿元,同比增长71.4%。召回事件,让蔚来汽车支出雪上加霜,有保守分析蔚来汽车需在召回上花费至少4个亿。

       “回血”是当务之急,然而资本对造车新势力的态度越来越保守,根据研究机构PitchBook的数据,去年上半年中国电动车的风投金额高达60亿美元,但今年同期已跌至7.83亿美元。秦力洪认为,按照当前代工生产模式和已经开发好的第一代平台粗略估算,销售5万~10万台之间,可以实现盈亏平衡。不过有资本市场的分析师表示,20~30万辆,才是蔚来目前模式下可能的盈利节点。

       新车规划方面,原本蔚来预备亮相的是纯电动轿车ET7 ,但已决定推迟到2022年上市。轿车延后,也是因为蔚来正在对第一代平台进行优化修补,对第二代车型平台进行开发。不过9月后,蔚来将由7500名甚至更少的员工,来进行第二代车型平台的开发以及用户服务工作,品质问题对于现在的蔚来汽车来说是“生死线”,如何不再重蹈第一代平台和车型成熟度不足的覆辙,是蔚来汽车要承受的挑战。

       在顶着造车新势力代表光环的同时,处于“多事之秋”的蔚来汽车,也正承受着市场中巨大的挑战。 

资料来源:互联网,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4年小米总营收3659亿 增长35% 汽车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2024年小米总营收3659亿 增长35% 汽车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3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财报,交出一份远超市场预期的成绩单。数据显示,小米2024年全年总营收达3659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大增41.3%。其中,第四季度表现尤为突出,单季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90亿元,同比增长48.8%;净利润83亿元,同比激增69.4%。

2025年04月04日
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飙升近八成 渗透率逼近50%

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飙升近八成 渗透率逼近50%

3月10日,乘联会发布2月全国乘用车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68.6万辆,同比增长79.7%,环比下降7.8%;1-2月累计零售143.0万辆,同比增长35.5%。

2025年03月12日
2025年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同比增近三成 季节性影响下国内零售渗透率偏低

2025年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同比增近三成 季节性影响下国内零售渗透率偏低

2月11日,乘联分会发布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显示,2025年1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3.9万辆,同比增长29.4%,环比增长13.9%;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94万辆,同比增长25.8%,环比下降35.1%;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74.4万辆,同比增长10.5%,环比下降42.9%。

2025年02月13日
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国内外企业抢先布局 2025年市场将被点燃

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国内外企业抢先布局 2025年市场将被点燃

2月9日晚,兵装系多家上市公司集中披露公告,长安汽车、长城军工、哈飞动力、建设工业、华强科技、中光学和湖南天雁同属兵器装备集团旗下七家公司均称,兵器装备集团正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商讨重组事宜。兵器装备集团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骨干企业,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力量,对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5年02月11日
东风长安两大汽车央企均筹划重组 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1%

东风长安两大汽车央企均筹划重组 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1%

2025年2月9日,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集团旗下东风股份、东风科技同时发布公告,均提及控股股东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2025年02月11日
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新国标》修订版正式发布 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

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新国标》修订版正式发布 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

2025年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简称《新国标》)已于2024年12月31日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

2025年01月16日
2024年1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7.5% 预计2025年零售将达1300万辆 零售渗透率达57%

2024年1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7.5% 预计2025年零售将达1300万辆 零售渗透率达57%

1月9日,乘联会发布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预测,2025年中国国内汽车零售将达2340万辆,同比增长2%,新能源乘用车零售1330万辆,同比增长20%,国内零售渗透率达57%。

2025年01月11日
预计2025年1月我国汽车市场将进入销售淡季

预计2025年1月我国汽车市场将进入销售淡季

2025年1月3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数显示: 2024年12月份汽车消费指数为70.3,较上月下降,预期2025年1月份销量较2024年12月有所下降。

2025年01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