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财政部降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 预计将会有效改善国内行业自主品牌盈利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年中国汽车整车物流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日前,国家财政部发布公告,自2018年7月1日起,降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将汽车整车税率为25%的135个税号和税率为20%的4个税号的税率降至15%,将汽车零部件税率分别为8%、10%、15%、20%、25%的共79个税号的税率降至6%。其中整车零部件下降10%关税最为受人关注。

        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进口汽车关税已经下调了9次,从最初的100%~200%降至目前的25%。自2006年7月以来,中国整车进口关税税率一直稳定在25%。虽然在此之前国家也曾多次提出要降低关税但一直未能成行。此次下调政策的正式施行,也昭示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而相对于整车关税的下降,零部件关税下降的消息显得缺少人关注,但实际上,零部件关税下调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更加深远且广泛。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降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汽车零部件共97个税号,降税前最惠国算术平均税率为10.2%,税率介于6%至25%之间。

        而此次我国将79个税号的汽车零部件税率分别从25%、20%、15%、10%、8%降至6%,平均降税幅度为46%;其余18个税号的税率为6%,保持不变。降税后,我国所有汽车零部件的最惠国税率均为6%。涉及的汽车零部件包括了底盘、发动机以及离合器及其他零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进口汽车及零部件最惠国税率调整表中,没有包含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部件电池电机、电控。

        此次零部件进口税降低之后,预计将会有效的改善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的盈利。根据统计,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进口额为388.2亿美元,从细分领域来看,传动系统、车身附件是进口金额占比较高的零部件商品,其次是发动机零部件、汽车电子。广发证券认为,从中短期来看关税下降对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影响不大,从长期来看汽车产业逐步放开有利于创新和行业洗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有望获得发展良机。

        从零部件行业来看,目前我国自主汽车对核心零部件的依赖度非常高。除研发投入较少的因素外,受外商技术壁垒封锁影响,当下一些关键性零部件仍是外资企业在主导供应。比如在发动机动力组成、自动变速箱、电子电器、电气系统的通用产品上,在燃油供给系统、点火系统、能源专用部件等部分关键、高精尖、高附加值和高利润零部件产品领域上,基本都处于空白,均由外资控制供给,几乎都依赖进口。

        比如在发动机上,美国康明斯公司垄断了中国高端重型柴油机市场,而轻型车的汽、柴油发动机供给链方面均由日本三菱、五十铃所垄断,日本三菱几乎垄断了没有自产发动机的自主品牌的汽油发动机供应。

        在变速器方面,自动变速器行业的情况更是如此。由日本丰田控股的爱信公司也几乎独占和垄断了我国乘用车和部分商用车市场的半壁江山。此前中国自主车企的自动变速器严重依赖于日本进口,在国内已经出现了多次由于变速器供应“卡壳”,不得不降低生产的情况。去年,广汽传祺GS8因为自动变速器供应不足,公司高层亲自带队前往日本爱信“求供货”。而在整个自主汽车中,动力系统等也是最为昂贵的成本之一。

        此外,在一些关键的零部件上,中国整车企业也是大量依靠进口。比如辉门公司、康明斯公司占据着国内多数发动机企业点火系统订单。此外,美国伊顿、德国采埃孚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中国重型变速器市场。而博世柴油共轨系统和后处理系统几乎垄断了中国商用车市场,博世中国一位已经离职的高管表示,博世的柴油共轨系统和后处理系统市场占有率超过90%。与此同时,德尔福、伟世通、佛吉亚等跨国零部件巨头为国内大部分的乘用车生产企业设计、制造内饰与外饰部件。

        “中国消费者每购买一辆汽车就会向这些零部件商贡献上千或万元的纯利润。”一位汽车行业人士表示。这一现实困境使整体汽车行业和零部件企业的盈利空间被扭曲挤压到了最低。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汽车零部件行业约10万家以上,中规模以上企业约1.3万家。而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工业产值约为3.8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万亿元,整个行业平均利润率6%至8%,仅为外资企业的一半左右。

        在整车企业上,根据统计数据,A、B股市场的整车类上市公司2017年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同比增幅11%;累计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为663亿元,同比下降8%。而从净利润同比增速指标来看,2017年有13家整车企业的净利润出现了负增长,占比高达57%。这些企业,特别是整车板块整体营收的上涨,但净利润并没有随之增长,甚至还出现了下滑。

        “此次降税范围虽然没有完全覆盖这些领域,但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必需品,这对于中国本土汽车而言,将有效的降低成本。”一位分析人士表示。此前,中国政府还下调了1%制造业增值税率,在两个措施的影响下,预计中国自主汽车盈利将有较大改观。


资料来源: 互联网,观研ww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突破400万份 这些行业将迎来利好!

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突破400万份 这些行业将迎来利好!

商务部11月19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24时,全国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补贴申请量双双突破200万份,二者合计累计超过400万份。

2024年11月19日
汽车以旧换新补贴下“金九”效应显现 换购或成拉动我国乘用车消费增长重要动力

汽车以旧换新补贴下“金九”效应显现 换购或成拉动我国乘用车消费增长重要动力

“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加码实施以来,提振效果明显,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量加快增长,有效带动汽车销量提升。” 中汽协副秘书长柳燕表示。数据显示,2024年9月我国乘用车销量为252.5万辆,同比增长1.5%;1-9月我国乘用车销量为1867.9万辆,同比增长3%。

2024年10月18日
2024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占比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  渗透率首次突破50%

2024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占比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 渗透率首次突破50%

数据显示,2024年7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72.9万辆,同比去年同期下降2%,较上月同期下降2%。其中,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汽车零售87.9万辆,同比去年同期增长37%,较上月同期增长3%。照此计算,7月份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占比50.84%。

2024年08月15日
“萝卜快跑”亮相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长期看无人驾驶汽车行业政策面向好

“萝卜快跑”亮相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长期看无人驾驶汽车行业政策面向好

而在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交通运输部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公示已经确定了20个城市(联合体)应用试点城市。

2024年07月17日
6月份多家车企成绩亮眼 比亚迪销量一骑绝尘 赛力斯汽车单月交付同比增长372%

6月份多家车企成绩亮眼 比亚迪销量一骑绝尘 赛力斯汽车单月交付同比增长372%

具体来看,在6月比亚迪销量依旧一骑绝尘。6月,比亚迪销量为34.2万辆,同比增长35%,环比增长3%;上半年累计销量为161.3万辆,同比增长28.5%。从细分品牌来看,比亚迪的王朝网和海洋网的销量为32.48万辆,同比增长35%;腾势品牌、仰望品牌和方程豹品牌,销量分别为12275辆、418辆和2680辆。

2024年07月04日
汽车“价格战”下我国二手车市场深受冲击 以旧换新政策支持 行业机遇仍存

汽车“价格战”下我国二手车市场深受冲击 以旧换新政策支持 行业机遇仍存

今年以来,汽车市场“价格战”逐步演变成一场持久战。因新车售价一降再降,让二手车市场深受冲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二手车经理人指数为45.6%,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并且连续四个月在荣枯线以下徘徊。这反映出二手车经销商对当前市场持较为谨慎的态度。

2024年06月03日
多方举措充分发挥优势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成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重要力量

多方举措充分发挥优势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成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重要力量

2024年5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何海林在新华社20日推出的“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上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持续创新积累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完善配套能力形成的产业链优势、超大市场推动造就的产业规模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要素优势四个方面。

2024年05月22日
又迎新政! 规范性政策持续落地促进我国汽车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

又迎新政! 规范性政策持续落地促进我国汽车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2024年2月8日,为健全和完善我国汽车金融公司风险监管体系,强化分类监管,引导汽车金融公司专注主业,大力促进汽车消费,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我国金融监管总局制定发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金规〔2024〕1号,以下简称《评级办法》)。

2024年03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