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大量报废汽车流向“灰色地带” 万亿级汽车后市场有待规范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年中国报废汽车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机会分析报告

        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17亿辆。根据测算,2018年我国报废汽车数量预计达907万辆。不过,了解到,流入正规报废汽车拆解厂的报废汽车不到三成,大量报废汽车经过无正规从业资质的“黄牛”之手流入“黑市”,最终改头换面成拼装车重新上路行驶,为公共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在网上搜索报废汽车、汽车回收等关键词,会弹出诸如“补贴价格同行业最高”、“免费上门办理”等广告语,着实吸引眼球。记者了解到,在“黑市”上仅小汽车的方向机价格就在500元以上,成色较好、品质较高的发动机可以卖到五六万元,价格远远超过汽车正规报废所得。

        与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车主陈勇面临的情况相似,在全国其他省份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南京市苏物汽车报废公司李经理告诉记者,正规渠道报废一台小货车或者小轿车,车主仅可得200元至300元。在广州也是按吨计算,小汽车报价每吨280元。在江苏,一辆16吨重的柴油货车在资质拆解企业只能拿到9000元补贴。

        事实上,《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规定,当汽车达到60万公里数等条件时,应送到有资质的企业拆解报废;拆解下来的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等“五大总成”禁止违规出售,应作为废金属强制回炉;车主可领到回收废金属而得的报废残值。违规处置报废汽车,以及未取得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资格认定擅自从事报废汽车回收活动的,将面临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的处罚。

        尽管国家已有相关规定,但是在利益驱使下,不少车主、车贩子铤而走险,使汽车老了仍“不得善终”。根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报废车分会的数据显示,按照2015年到2017年回收数据来看,流入到正规报废汽车拆解厂的报废汽车,占比不到30%。

        业内人士透露,大量报废汽车流向了“灰色地带”,非法回收的待报废车主要有两个流向:

        其一,直接被“套牌”转卖到了农村、偏远山区。“这些车辆往往安全性能堪忧;如果车辆迁出不落地,一旦出事,原车主是要担责的。”广东恒聚拆车王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廖智勇说。

        北京的郝先生就曾遇到过这样的陷阱,2016年时,他通过网络获得了中介姜某的联系方式,将自己开了13年的桑塔纳交由姜某进行报废处理,没想到姜某在提车回程途中将一名6岁儿童当场撞死并逃逸,经查该车所有人为郝先生,被撞儿童家人将其及姜某共同诉至法庭,要求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赔偿金等各项经济损失60余万元。

        其二,被非法拆解之后部分零部件流入汽配交易市场。廖智勇说,报废车经非法拆解后,汽车零部件有可能转到汽配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甚至“五大总成”会被车贩子以各种方式出售给汽修厂,大量报废汽车零部件被重新装到车上,变成一颗颗奔跑在路上的“定时炸弹”。

        据了解,车辆“五大总成”均带有独一无二的VIN(车辆识别码),这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通过一串数字,便可看出是什么车、什么配置以及车型年款等信息。如果拼装车上路后发生交通肇事,可通过VIN追溯到原车主,原车主将承担法律责任。

        目前不少发达国家已做到精细化拆解、资源循环利用,我国报废汽车处置领域蕴藏万亿级市场潜力,亟待建立相关产业标准体系,破解政策门槛高、有资质企业少、远离金融市场、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等老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对2001年公布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有望取消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总量控制的要求,实行先证后照的制度;允许拆解回用件进入市场流通,开展绿色汽车消费;鼓励“五大总成”交给有资质的再制造企业进行再制造。

        “报废汽车新政实施后,一车一价,由市场自主协商定价。车主有望得到更多实惠,更多待报废汽车将回归正规拆解渠道,也有利于推动汽车后市场精细化、规范化发展。”高延莉说。

        业内人士对于即将出台的修订版管理办法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建议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汽车回收产业链:

        ——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施“分散回收、集中拆解”。重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杜辉建议,布局环保设施共享网络,引导行业向环保拆解和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方向发展。“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内,相关企业共享环保设备,强化与环保企业合作,既降低环评成本,纾解企业经营之困,也有利于废弃物规范处置,便于国家统一监管”。

        ——落实汽车生产者责任制,实施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迎春建议,以立法手段要求汽车生产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绑定发动机号,对即将报废车辆进行警示,汽车生产厂成立专门的报废车回收处理部门或子公司,对回收报废车辆实施补贴奖励。

        “当前亟待在法律上明确回收主体,或由生产厂家负责回收,或由专门的汽车回收企业回收;实行报废汽车强制回收制度,明确报废汽车标准,授予相关部门按法定程序强制处理的权限。”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法学院教授朱涛呼吁,对“假报废真改装”的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明确报废汽车监管机构和监管职责。

        ——通过政企合作、打造全国联网的统一平台,提高行业网络化和技术化水平。汽车报废服务平台“报废专家”创始人赖晓凌建议,可借助网络统一平台,引导车主通过网络平台将报废汽车提交到正规的拆解企业,缩短中间环节,逐步淘汰黑市“黄牛”。

资料来源: 互联网,观研ww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4年小米总营收3659亿 增长35% 汽车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2024年小米总营收3659亿 增长35% 汽车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3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财报,交出一份远超市场预期的成绩单。数据显示,小米2024年全年总营收达3659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大增41.3%。其中,第四季度表现尤为突出,单季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90亿元,同比增长48.8%;净利润83亿元,同比激增69.4%。

2025年04月04日
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飙升近八成 渗透率逼近50%

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飙升近八成 渗透率逼近50%

3月10日,乘联会发布2月全国乘用车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68.6万辆,同比增长79.7%,环比下降7.8%;1-2月累计零售143.0万辆,同比增长35.5%。

2025年03月12日
2025年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同比增近三成 季节性影响下国内零售渗透率偏低

2025年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同比增近三成 季节性影响下国内零售渗透率偏低

2月11日,乘联分会发布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显示,2025年1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3.9万辆,同比增长29.4%,环比增长13.9%;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94万辆,同比增长25.8%,环比下降35.1%;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74.4万辆,同比增长10.5%,环比下降42.9%。

2025年02月13日
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国内外企业抢先布局 2025年市场将被点燃

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国内外企业抢先布局 2025年市场将被点燃

2月9日晚,兵装系多家上市公司集中披露公告,长安汽车、长城军工、哈飞动力、建设工业、华强科技、中光学和湖南天雁同属兵器装备集团旗下七家公司均称,兵器装备集团正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商讨重组事宜。兵器装备集团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骨干企业,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力量,对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5年02月11日
东风长安两大汽车央企均筹划重组 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1%

东风长安两大汽车央企均筹划重组 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1%

2025年2月9日,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集团旗下东风股份、东风科技同时发布公告,均提及控股股东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2025年02月11日
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新国标》修订版正式发布 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

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新国标》修订版正式发布 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

2025年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简称《新国标》)已于2024年12月31日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

2025年01月16日
2024年1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7.5% 预计2025年零售将达1300万辆 零售渗透率达57%

2024年1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7.5% 预计2025年零售将达1300万辆 零售渗透率达57%

1月9日,乘联会发布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预测,2025年中国国内汽车零售将达2340万辆,同比增长2%,新能源乘用车零售1330万辆,同比增长20%,国内零售渗透率达57%。

2025年01月11日
预计2025年1月我国汽车市场将进入销售淡季

预计2025年1月我国汽车市场将进入销售淡季

2025年1月3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数显示: 2024年12月份汽车消费指数为70.3,较上月下降,预期2025年1月份销量较2024年12月有所下降。

2025年01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