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2020年完全取消 销量将保持稳增

  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四部委近日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根据新政,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比2016年降低20%,地方财政补贴不得超过中央单车补贴额的50%。

  从个人购纯电动车最高补贴12万元,到2016年最高补贴11万元,再到2017年最高补贴6.6万元,直至2020年补贴完全取消,补贴本来是吸引大家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条件,现在它的规模却在不断减少,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会不会出现大幅萎缩?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多来自电池,相比烧汽油的汽车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电池及充电设施发展迟缓,再加上观念习惯等问题,大家的购车首选依然不是新能源汽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近几年在新能源汽车上补贴非常可观,可是现在,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额度却出现骤减。

  按照新政,以北京市为例,去年,续驶里程250公里以上的电动车,国家补5.5万元,北京市再补5.5万元。今年,同样的车,“国补”降到了4.4万元,“地补”只有2.2万元,买车就得多掏4.4万元。对此,北京的市民也是看法不一。

  有市民说:“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减少,相对普通烧油的汽车来说,成本偏高。有号的情况下,肯定不会优先购买新能源汽车。”

  也有市民认为:“无非就是钱多了买好车,钱少了买差点的,补贴减少不会影响我对车的选择。”

  在政策补贴之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如火如荼。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50.7万辆,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的累计推广量已经超过了10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的50%,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据了大头。据工信部部长苗圩介绍,2016年1到11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40.2万辆,同比增长60.4%。全年可以超过50万辆,继续位列全球第一位。

  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增长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15家新能源汽车公司发布的净利润预计增长超过30%;7家公司预计业绩增长幅度100%以上。年底,用一个词来总结汽车企业业绩,那就是“爆发”。招商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彭琪认为,业绩爆发跟之前补贴门槛设置过低,侧重点更多是电池,朝电池容量方向倾斜有很大关系。

  换句话说,过去,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分依赖补贴。部分企业贪图补贴红利,在缺乏必要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东拼西凑,一窝蜂地去做电动汽车,搅乱了市场的正规秩序,阻碍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去年的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已经让行业发展警钟长鸣。现在补贴减少、补贴退坡其实就是要倒逼企业自身造血,让有能力的企业脱颖而出,给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认为,退坡以后,从政策导向型转为市场导向型,企业要研究市场需求,要挖掘潜力,推动产品创新。

  那么,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会有所上升吗?事实上,由于政策调整,汽车产品价格相应变化并不意外。比亚迪新能源全系车型在春节期间已经进行了一轮调价,销量较好的“秦”和“唐”,调价后的裸车价分别为17.6万和24.68万,均较调价前上涨了5000元。吉利帝豪EV较去年也涨了1万元。

  但是,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也已经开始从各方面来尽量减少市场的大幅波动,让价格逐渐回归理性。广汽集团总经理冯亚兴说,今年他们的做法是以一个平台为基础,打造不同模式的新能源产品,这些产品都是以电动化加智能网联化来进行开发的,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特别是在电动汽车方面,实现智能网联化,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而且更容易结合。

  电池能量密度和充电设施也对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成本以及产品的价格有不小的影响。目前,充电桩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突破,去年,公共充电桩的数量从年初不到5万个,增加到年底的15万个,全年增量是上年度的6倍,我国一举成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最快的国家。

  同时,目前我国新型动力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20瓦时每公斤,价格每瓦时1.5元,相比2012年,能量密度提高了1.7倍,价格下降了60%,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舒适性,相比几年前都有了大幅提升。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结构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已经建成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中原四大动力电池产业的聚集区,年产能已达到100G瓦时,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主任熊柏青介绍指出,乘用车已经开始造三元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能量约提升20%左右。一般三元的单体电池能到180瓦时,今年的目标是使三元材料使用范围更广泛。

  业内人士判断,虽然现在部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价格出现调整,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或许会有一定下滑,但是从长期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仍将保持平稳前行。

  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秀峰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占比仍然较小,发展空间仍然值得期待。目前,中国的电动汽车比例只有1.4%,欧洲只占1.2%,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是全球汽车市场发展的趋势之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指出,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有所减少的情况下,包括碳配额等其他政策扶持力度或将继续加大。补贴取消之后,优惠还是需要的,比如过桥费、过路费、税收等都是可行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以旧换新政策拉动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动自行车销售总额达247.7亿元 超840万消费者收益

以旧换新政策拉动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动自行车销售总额达247.7亿元 超840万消费者收益

7月3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工作成为关注焦点。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介绍,该项政策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在促进消费、改善民生、助力行业发展及提升安全水平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2025年07月05日
风神股份拟定向增发支持巨型工程子午胎扩产 国内轮胎企业纷纷加码产能布局

风神股份拟定向增发支持巨型工程子午胎扩产 国内轮胎企业纷纷加码产能布局

6月12日,风神股份(600469)披露正在筹划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拟募集资金用于“高性能巨型工程子午胎扩能增效项目”建设。根据公告,公司计划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发行数量不超过总股本的30%。

2025年06月14日
中国领跑全球电动汽车市场 2025年全球销量有望突破2000万辆

中国领跑全球电动汽车市场 2025年全球销量有望突破2000万辆

5月15,国际能源署(IEA)14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显示,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持续增长,而中国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均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核心驱动力。

2025年05月17日
以旧换新政策有效拉动我国汽车消费升级 补贴申请量已破1000万份 新能源车占比超53%

以旧换新政策有效拉动我国汽车消费升级 补贴申请量已破1000万份 新能源车占比超53%

5月12日,中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自2024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补贴申请量已突破1000万份。截至5月11日,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达322.5万份,其中汽车报废更新103.5万份,置换更新219万份。

2025年05月14日
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三年翻番 智能化座舱占比超七成

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三年翻番 智能化座舱占比超七成

汽车行业的报告指出,中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的汽车市场渗透率增长迅猛,已从2021年的23.5%跃升至2024年的57.3%,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70%,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此外,新车装载智能化座舱持续攀升,中国市场新车装载智能化座舱达73%,全球市场为58%,智能化成为汽车行业重要趋势。

2025年04月21日
2024年小米总营收3659亿 增长35% 汽车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2024年小米总营收3659亿 增长35% 汽车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3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财报,交出一份远超市场预期的成绩单。数据显示,小米2024年全年总营收达3659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大增41.3%。其中,第四季度表现尤为突出,单季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90亿元,同比增长48.8%;净利润83亿元,同比激增69.4%。

2025年04月04日
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飙升近八成 渗透率逼近50%

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飙升近八成 渗透率逼近50%

3月10日,乘联会发布2月全国乘用车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68.6万辆,同比增长79.7%,环比下降7.8%;1-2月累计零售143.0万辆,同比增长35.5%。

2025年03月12日
2025年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同比增近三成 季节性影响下国内零售渗透率偏低

2025年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同比增近三成 季节性影响下国内零售渗透率偏低

2月11日,乘联分会发布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显示,2025年1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3.9万辆,同比增长29.4%,环比增长13.9%;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94万辆,同比增长25.8%,环比下降35.1%;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74.4万辆,同比增长10.5%,环比下降42.9%。

2025年02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