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创新升级 新能源汽车行业呼唤领导企业

  格力收购珠海银隆虽然已失败告终,不过董明珠的造车梦却没有止步。她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后,多次在公开场合下表示一定要造新能源汽车。在外界的质疑声中,12月15日董明珠现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制造高峰论坛,宣布以个人出资投资珠海银隆,同时参与投资的还有万达、京东、中集等大集团。

  回望2016年,新能源是当之无愧的热点,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不过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虽然众多,但多而不强,核心技术缺失,行业集中度低,有竞争力的企业屈指可数。此次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主题为“新能源新动能新价值”,不仅有企业宣布投资珠海银隆的重磅消息发布,还有各位专家学者对新能源市场现场的深刻分析。

  专家认为,随着新能源产业进入整合期,优胜劣汰的速度将会加快。这对企业而言,既是危机,也是机遇。转为机遇的关键在于动力电池、核心零部件、电工技术,以及轻量化等技术的突破,未来需要一批聚集优秀人才,拥有强大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和树立良好品牌的领军企业。

  创新突破

  当前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实现我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与推动下,我国新能源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达到了33万辆,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国。2016年继续延续了增长的势头,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11月底,已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40.28万辆,同比增长44.27%。全年预计销量近45万辆,这其中不包括华东、华中一大批微型电动车。

  原国务院参事石定寰表示:“产销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整个产业的发展热潮,我们要实现创新,要靠更多的企业家,企业已经成为我们创新的主体,特别要重视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的创新力量,把这个力量动员起来,企业家才能够做得更好。”但一些企业热衷于把有限的资源全部投入到产能扩张上,却没有热衷技术创新和研发,技术创新和研发才是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此外,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主要因素也并非环保、节能、舒适,而是受限购、补贴等政策的引导。总得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依然偏低,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联合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宣传大使、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董明珠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仅仅用金融杠杆来搞发展,对中国来讲是灾难性的。

  令人欣喜的是以珠海银隆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坚持技术导向,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中坚力量。可以预测,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开始由政策导向向创新和市场导向过度,而以创新为根本,发展新能源的新动能、新价值,将成为过渡期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则夏林认为:“对我们企业家的爱护是对我们民族品牌的爱护,对我们民族品牌的爱护是对我们这个国家的前途的贡献。”

  依靠新能源科技

  当下,中国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正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等挑战。

  石定寰表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新能源,我国发展到全球第一位的生产和销售大国,但是能源70%都是靠石化能源,尤其是煤炭,而煤炭是造成所有污染物的一个主要来源。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特别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能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合作办公室副主任赵刚表示,目前我国在绿色环保等创新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没有跟上展望的脚步,我国现在对外的技术依存度依然高达5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仅20%左右,而科研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仅占53%。

  作为我国掌握新能源核心技术的企业代表,银隆新能源董事长魏银仓在以“钛酸锂,开启能源革命的钥匙”为主题的演讲中说道:“银隆钛不仅仅是造一个钛酸锂电池,我们过去收购了美国奥钛,是利用收购奥钛在材料界率先掌握材料纳米化技术,长寿命的钛酸锂,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可循环,对资源的不破坏,对后代的负责,这是钛酸锂的特质。”

  魏银仓还表示,通过钛酸锂电池和燃料电池的两者结合,银隆新能源成功地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难题。

  强强联手创造绿色价值

  在制造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形势,就是随着世界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化、无碳化方式演变,新能源成为了全球制造业振兴、创新经济增长点和抢夺未来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发展新能源已经是全球大势所趋。

  赵刚也认为,新能源很可能就是下一次科技革命当中的主导产业。

  董明珠在论坛上宣布:“今天,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资产投入到银隆里面去,因为我看到它是未来对中国制造强国之梦的一条必经之路。”

  “企业家作用在于有前瞻性,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点。投资银隆是万达接近三十年来第一单投资制造业,这也是全球的巨投。”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

  而中国资本如何“脱虚向实”,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业和经济增长的新价值,则成为中国制造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课题。

  此次银隆与董明珠及万达、京东、中集等集团的合作,正是加快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使中国加快进入新能源强国的重要布局。

  新能源产业在各领域的跨界融合发展,是带动制造业以及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绿色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着力点。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俞振华在“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演讲中表示,国家已经对储能问题非常重视,中国锂电占到了大多数的储能,从大行业趋势上来说,锂电也是发展最快的,而且在各种领域都有具体应用,慢慢会成为一个最基本的行业标杆,所有的技术都会与锂电相关。

  “银隆有两个核心,一个是电动汽车,一个是储能。”王健林表示,比起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他个人更看好银隆集团在储能产业上的发展。

  当前,电商也在加快进军新能源的脚步。电商的优势在于物流的车辆有着路径相对固定,运营时间较为规律的特点,它更易于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熊青云表示,与银隆新能源的合作是京东向新能源领域踏出的第一步,绿色出行、环保物流的大潮中,电商绝不会缺席。

  中集集团作为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在机场的码头车、摆渡车能占到40%的份额,中集集团副总裁李胤辉表示,机场的摆渡车都是传统车辆,我们跟银隆合作以后,就可以用银隆的钛酸锂。希望借助银隆的新能源,能够产生新动能,为我国的环境和产业创造价值。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4年小米总营收3659亿 增长35% 汽车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2024年小米总营收3659亿 增长35% 汽车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3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财报,交出一份远超市场预期的成绩单。数据显示,小米2024年全年总营收达3659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大增41.3%。其中,第四季度表现尤为突出,单季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90亿元,同比增长48.8%;净利润83亿元,同比激增69.4%。

2025年04月04日
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飙升近八成 渗透率逼近50%

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飙升近八成 渗透率逼近50%

3月10日,乘联会发布2月全国乘用车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68.6万辆,同比增长79.7%,环比下降7.8%;1-2月累计零售143.0万辆,同比增长35.5%。

2025年03月12日
2025年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同比增近三成 季节性影响下国内零售渗透率偏低

2025年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同比增近三成 季节性影响下国内零售渗透率偏低

2月11日,乘联分会发布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显示,2025年1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3.9万辆,同比增长29.4%,环比增长13.9%;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94万辆,同比增长25.8%,环比下降35.1%;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74.4万辆,同比增长10.5%,环比下降42.9%。

2025年02月13日
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国内外企业抢先布局 2025年市场将被点燃

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国内外企业抢先布局 2025年市场将被点燃

2月9日晚,兵装系多家上市公司集中披露公告,长安汽车、长城军工、哈飞动力、建设工业、华强科技、中光学和湖南天雁同属兵器装备集团旗下七家公司均称,兵器装备集团正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商讨重组事宜。兵器装备集团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骨干企业,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力量,对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5年02月11日
东风长安两大汽车央企均筹划重组 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1%

东风长安两大汽车央企均筹划重组 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1%

2025年2月9日,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集团旗下东风股份、东风科技同时发布公告,均提及控股股东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2025年02月11日
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新国标》修订版正式发布 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

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新国标》修订版正式发布 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

2025年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简称《新国标》)已于2024年12月31日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

2025年01月16日
2024年1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7.5% 预计2025年零售将达1300万辆 零售渗透率达57%

2024年1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7.5% 预计2025年零售将达1300万辆 零售渗透率达57%

1月9日,乘联会发布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预测,2025年中国国内汽车零售将达2340万辆,同比增长2%,新能源乘用车零售1330万辆,同比增长20%,国内零售渗透率达57%。

2025年01月11日
预计2025年1月我国汽车市场将进入销售淡季

预计2025年1月我国汽车市场将进入销售淡季

2025年1月3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数显示: 2024年12月份汽车消费指数为70.3,较上月下降,预期2025年1月份销量较2024年12月有所下降。

2025年01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