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新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到走入低谷负债百亿,中国重汽集团在经济大潮中跌宕起伏。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重汽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原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为中国重汽题辞“中国重汽,国之重器”。这既是对中国重汽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也饱含了对中国重汽未来发展的期望和鼓励。
中国重汽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表示,中国重汽真正实现面向市场的转变。“过去是我有什么车,市场卖什么,现在是市场需求什么,我们造什么车。”
从生产新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引进斯太尔技术,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到走入低谷负债百亿,中国重汽集团在经济大潮中跌宕起伏。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作为老国企的中国重汽,因陈旧的经营观念、管理水平以及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等原因,先后有数千台重卡车滞销,负债一度达到160多亿元,员工13个月发不出工资。
2001年,改革重组后的中国重汽,通过引进技术、创新管理,创造了四个系列、11000多个车型,直到近几年依靠信息技术推出个性化生产,企业打了个翻身仗。
经过十六年的改革发展,企业由过去的只有重卡组装,到发动机、车桥、变速箱等真正属于中国重汽自己的核心总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正在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与沃尔沃、曼的相继合作,香港红筹股的上市,让融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重汽,践行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的梦想。“我们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另一方面呢,我们作为中国的企业,民族重卡,一定不要忘记合作要坚持我们自主创新,越合作使我们越强大,实现双方的共赢,共同进步。”马纯济说。如今,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下,中国重汽重上巅峰,年销售额600多亿,也因此得出一个宝贵经验:改革,永无止境。
据了解,从10月份开始,中国重汽的牵引车订单数量迎来井喷式增长,甚至超出原定生产计划一倍多。其中,个性化订单比例增幅明显,是造成订单积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生产线的改造同步进行的,还有生产计划、物流、售后等方面的调整,产能大幅增加,截至目前,积压订单已经全部实现排产。经历这次事件,已经拥有3000多项专利的中国重汽决定,每年20亿元研发投入只升不降,对创新的奖励只升不降。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中国重汽销售额有望再创新高。
预计今年,中国重汽企业主要速度指标增长10%左右,效益指标增长25%左右,同时中国重汽对外出口占全国重卡出口总量的40.2%,连续12年位居国内重卡行业出口量首位。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