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混动车占比达10% 丰田产业结构改革强化技术

  有关哪一种环保车的技术路径更适合现阶段的争论,仍旧方兴未艾,但要论及哪一类型的环保车在当前贡献最多,却早已毫无悬念。

  截至今年年底,预计丰田的混合动力车型在全球累计销量将突破1000万辆。相较于仍处于推广阶段的其他环保车型,混合动力车型的全球普及对节能减排的贡献毋庸置疑。自1997年首款混合动力车型推出以来,尽管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备受争议,但丰田始终坚定,混合动力技术是通往未来的核心技术,亦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基于此,丰田对于混合动力技术的坚守获得了当前的成就,同时也成为汽车“产业结构改革”过程中最显性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销量不断创下新纪录,连续蝉联全球销量冠军。在此过程中,产业升级也悄然开始,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由“制造”向“质造”进行转变的结构调整,这也是全球汽车产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维下的大势所趋。

  与其他企业不同,丰田已经踏入全球年销量1000万辆的未知领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继续承担“开路者”的重担。对于丰田来讲,如何实现持续稳健的发展?推进结构改革、练好企业内功,或许能为探索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至少在混合动力领域,在不断的探索和坚持下,已成为丰田在全球最为显性的基因。在刚刚开幕的广州车展上,丰田两款国产混合动力车——卡罗拉双擎、雷凌双擎在上市一年后给出了市场答卷,年销量有望达到7万辆。这一数字足以引起各大车企对产业结构改革的深入思考。

  助力“中国质造”加大本土研发

  自1964年皇冠轿车首次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丰田入华已经超过50年。

  “我时常在想,如何在下一个50年中,让中国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丰田、认可丰田,让丰田与中国社会融为一体,答案就是本土化。”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大西弘致曾明确表示。

  基于此,近年来丰田不断推进在华技术研发战略。尤其是在混合动力技术成为丰田在全球的主要技术IP之后,丰田已经找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结构改革”的阶段路径。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在丰田的未来战略中举足轻重。于是,丰田开始有了“让混合动力技术在中国生根发芽”的想法,由此一念,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MEC便应运而生。

  2010年,TMEC成立,这是丰田首次在海外市场成立的混合动力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投资金额高达6.89亿美元,在丰田全球6家研发中心中规模最大。作为丰田在华首个独资研发中心,TMEC主要负责节能、新能源车零部件国产化研发。与其他研发中心不同,TMEC自成立之初就目标明确,是专门进行丰田混合动力技术相关研究开发的研发中心。为此,丰田甚至首次在海外配置了混合动力的研发团队。

  近7年时间过去,TMEC成果斐然,不但完成了混合动力技术的国产化,还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技术研发人才。在“中国质造”全面推动的大背景下,丰田希望培养出更多的本土工程师,从而研发出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车辆。实现研发生产层面的“结构改革”:即产品研发,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将本土化研发从根本上“落地”。通过在技术本土化上的每一步进展,丰田正在不断践行其对中国市场的承诺:“InChina;ForChina”。

  改革持续显效 混动迎战未来

  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节能环保,对于车企来讲,越早实现商品结构调整、推进节能新能源车的落地,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才更具竞争力。

  在这一点上,丰田的布局较早,一直低调推进以环保为核心的产品“结构改革”。最直观的表现莫过于对混合动力技术的坚守,20年之后,当初不被看好的环保车型在全球累计销量已经接近千万辆,而业内的多数车企,则在近年来才启动新能源战略。

  如今,丰田全球年销量已经连续两年突破千万辆,其中混合动力产品的销量占比已经达到10%。这意味着,混合动力车不仅已经开始助力销量,更在产品结构改革中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有助于推动丰田环保战略目标的达成。

  在中国市场,丰田的“结构改革”基本与其全球战略同步,早在2012年即开始布局。2012年,丰田提出了“云动计划”,并推出“双擎”品牌。此后,TMEC及丰田汽车常熟零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MCAP相继落成投产,全面推动丰田推动混合动力技术国产。

  如今,“2015年实现混合动力总成及核心零部件的国产”的承诺已经兑现,在卡罗拉双擎和雷凌双擎相继国产上市之后,包括丰田品牌和雷克萨斯品牌在内,丰田在华销售的混合动力车型增至10款,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覆盖小型车到大型车,拥有两厢车、三厢车、SUV及豪华品牌汽车的全线混合动力产品的汽车厂商。而两款国产双擎车型上市之初,丰田即预计二者今年销量将达到6万辆,而以当前的情况来看,卡罗拉双擎和雷凌双擎不仅完成了销量任务,且随着这两款车型的热销,丰田在华混合动力车的年销量将比去年实现大幅增长。

  随着混合动力技术IP的不断强化,丰田在产业结构改革中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目前,丰田环保车型在全球整体销量中占比已经超过10%,在目前的全球大型车企中尚属首例。这对当下努力推进节能新能源战略的各大车企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坚守企业内功修炼,抓住产业结构改革机遇,才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以旧换新政策拉动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动自行车销售总额达247.7亿元 超840万消费者收益

以旧换新政策拉动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动自行车销售总额达247.7亿元 超840万消费者收益

7月3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工作成为关注焦点。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介绍,该项政策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在促进消费、改善民生、助力行业发展及提升安全水平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2025年07月05日
风神股份拟定向增发支持巨型工程子午胎扩产 国内轮胎企业纷纷加码产能布局

风神股份拟定向增发支持巨型工程子午胎扩产 国内轮胎企业纷纷加码产能布局

6月12日,风神股份(600469)披露正在筹划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拟募集资金用于“高性能巨型工程子午胎扩能增效项目”建设。根据公告,公司计划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发行数量不超过总股本的30%。

2025年06月14日
中国领跑全球电动汽车市场 2025年全球销量有望突破2000万辆

中国领跑全球电动汽车市场 2025年全球销量有望突破2000万辆

5月15,国际能源署(IEA)14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显示,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持续增长,而中国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均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核心驱动力。

2025年05月17日
以旧换新政策有效拉动我国汽车消费升级 补贴申请量已破1000万份 新能源车占比超53%

以旧换新政策有效拉动我国汽车消费升级 补贴申请量已破1000万份 新能源车占比超53%

5月12日,中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自2024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补贴申请量已突破1000万份。截至5月11日,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达322.5万份,其中汽车报废更新103.5万份,置换更新219万份。

2025年05月14日
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三年翻番 智能化座舱占比超七成

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三年翻番 智能化座舱占比超七成

汽车行业的报告指出,中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的汽车市场渗透率增长迅猛,已从2021年的23.5%跃升至2024年的57.3%,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70%,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此外,新车装载智能化座舱持续攀升,中国市场新车装载智能化座舱达73%,全球市场为58%,智能化成为汽车行业重要趋势。

2025年04月21日
2024年小米总营收3659亿 增长35% 汽车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2024年小米总营收3659亿 增长35% 汽车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3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财报,交出一份远超市场预期的成绩单。数据显示,小米2024年全年总营收达3659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大增41.3%。其中,第四季度表现尤为突出,单季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90亿元,同比增长48.8%;净利润83亿元,同比激增69.4%。

2025年04月04日
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飙升近八成 渗透率逼近50%

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飙升近八成 渗透率逼近50%

3月10日,乘联会发布2月全国乘用车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68.6万辆,同比增长79.7%,环比下降7.8%;1-2月累计零售143.0万辆,同比增长35.5%。

2025年03月12日
2025年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同比增近三成 季节性影响下国内零售渗透率偏低

2025年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同比增近三成 季节性影响下国内零售渗透率偏低

2月11日,乘联分会发布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显示,2025年1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3.9万辆,同比增长29.4%,环比增长13.9%;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94万辆,同比增长25.8%,环比下降35.1%;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74.4万辆,同比增长10.5%,环比下降42.9%。

2025年02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