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制约中国二手车市场发展的因素

    市场诚信度不高
    二手车市场缺乏诚信,是行业公认的首要问题。由于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时间较短,行业法规、行业标准很不完善,行业结构还不完整,经营主体多为规模小的经纪公司,规模经营、品牌经营的大型企业尚未出现,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故意隐瞒车辆的质量缺陷,在行驶里程表上做文章等欺瞒现象和不规范经营行为还很严重,直接导致了整个二手车流通行业诚信度低,致使消费者对二手车心存疑虑。虽然政府和行业协会一直在努力解决,但限于该问题是二手车市场发展阶段的固有矛盾,很难在短时期内根本解决。
    市场准入条件缺失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是中国市场管理中难以克服的问题。发达国家行业发展趋于成熟,不需要对行业设定门槛,完全依靠市场的杠杆作用。中国是一个经济迅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引入不过十余年,在二手车流通行业发展不太完整的特定条件下,需要政府和行业通过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对其进行宏观掌控。
    由于在《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中没有对二手车流通企业的设立条件划出硬框框,使二手车交易市场开办过多,甚至出现只有一两个人组成的所谓交易市场。这些市场的出现,严重干扰了当地二手车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他们由于成本低,与规模大、运作规范的二手车市场大打价格战,形成不正当竞争,而且对这些情况管理还有一定难度。
    市场管理不到位
    《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二手车流通有关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商务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辖区内二手车流通有关监督管理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由于权力矛盾和利益,都各自为政,互不买账,缺乏相互协调配合,使市场很难形成统一管理。
    对于二手车市场管理,地方商务部门只有管理的责任,没有实施管理的手段,行业监管难以落实。特别是一些企业不备案、拒报数据、不规范经营,行业主管部门束手无策。政府部门之间不能形成对汽车市场的管理合力,是导致市场秩序出现混乱的主要根源。事实证明,凡是地方政府部门之间配合好的地方,市场秩序井然,二手车交易活跃。反之,部门之间缺少配合的地区,二手车流通秩序必然是一团糟,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满天飞,企业怨声载道,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税收政策不配套
    由于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企业和拍卖企业的增值税税赋各不相同,因此二手车交易税收问题也成为制约二手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二手车流通企业的增值税,目前对于不同形式的企业有三种增值税率:最高的是拍卖企业,须缴纳拍卖标的成交价4%;其次是经销企业,须缴纳销售价的2%;对于经纪公司,虽然他们也是从事买进卖出的经营活动,但不须缴纳增值税;二手车交易市场由于不直接参与经营,不须缴纳增值税。所以,虽然在《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实施以后,二手车拍卖企业、经销企业以及二手车交易市场都可以开据二手车交易发票,但从目前情况看,拍卖和经销企业为了避税,基本上没有自己开发票,仍然到交易市场开发票。另外一种现象就是个别不法商人,为了逃避增值税,将销售发票的价格压得很低,有的甚至将一辆二手车销售价格开成几十元。
    由于对不同形式的二手车流通企业征税税率不统一,在经纪公司和经销公司等各相关经营主体之间存在较大的税收差异,导致不公平现象,与国家倡导的平等竞争、良性竞争的原则相违背,制约二手车发展。
    鉴定评估应改进
    在二手车交易中,无论是收购、销售还是拍卖,不管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离不开对车辆技术性能的全面综合评估,从而结合市场行情给出贴近市场的交易价格,因此二手车鉴定评估是二手车交易中的核心环节。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二手车市场还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车辆的维修保养记录、事故记录等信息不公开,公民诚信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消费者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权威机构按照二手车鉴定评估标准,逐项对车辆进行全面综合的检测与鉴定,获取车辆真实的技术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严谨、科学的二手车鉴定评估标准,二手车鉴定评估主要是根据评估师专业知识以及评估经验,通过对目标车辆的观、听过程得出评估结论。这种方法存在轻鉴定重估值,评估随意性大,手段不科学,主观因素多,评估结果偏离车辆的实际价值等问题,消费者对此存有很大的意见。
经营管理人才少
    人才也是二手车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也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一名优秀的二手车业务人员不但应具备汽车营销知识,还应掌握车辆的技术性能,熟知二手车市场行情,了解汽车配件、汽车维修的价格信息等,知识面要求较宽。我国二手车行业发展较晚,这类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直接造成有技术、懂行情、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三年翻番 智能化座舱占比超七成

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三年翻番 智能化座舱占比超七成

汽车行业的报告指出,中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的汽车市场渗透率增长迅猛,已从2021年的23.5%跃升至2024年的57.3%,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70%,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此外,新车装载智能化座舱持续攀升,中国市场新车装载智能化座舱达73%,全球市场为58%,智能化成为汽车行业重要趋势。

2025年04月21日
2024年小米总营收3659亿 增长35% 汽车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2024年小米总营收3659亿 增长35% 汽车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3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财报,交出一份远超市场预期的成绩单。数据显示,小米2024年全年总营收达3659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大增41.3%。其中,第四季度表现尤为突出,单季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90亿元,同比增长48.8%;净利润83亿元,同比激增69.4%。

2025年04月04日
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飙升近八成 渗透率逼近50%

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飙升近八成 渗透率逼近50%

3月10日,乘联会发布2月全国乘用车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68.6万辆,同比增长79.7%,环比下降7.8%;1-2月累计零售143.0万辆,同比增长35.5%。

2025年03月12日
2025年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同比增近三成 季节性影响下国内零售渗透率偏低

2025年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同比增近三成 季节性影响下国内零售渗透率偏低

2月11日,乘联分会发布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显示,2025年1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3.9万辆,同比增长29.4%,环比增长13.9%;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94万辆,同比增长25.8%,环比下降35.1%;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74.4万辆,同比增长10.5%,环比下降42.9%。

2025年02月13日
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国内外企业抢先布局 2025年市场将被点燃

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国内外企业抢先布局 2025年市场将被点燃

2月9日晚,兵装系多家上市公司集中披露公告,长安汽车、长城军工、哈飞动力、建设工业、华强科技、中光学和湖南天雁同属兵器装备集团旗下七家公司均称,兵器装备集团正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商讨重组事宜。兵器装备集团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骨干企业,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力量,对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5年02月11日
东风长安两大汽车央企均筹划重组 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1%

东风长安两大汽车央企均筹划重组 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1%

2025年2月9日,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集团旗下东风股份、东风科技同时发布公告,均提及控股股东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2025年02月11日
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新国标》修订版正式发布 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

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新国标》修订版正式发布 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

2025年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简称《新国标》)已于2024年12月31日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

2025年01月16日
2024年1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7.5% 预计2025年零售将达1300万辆 零售渗透率达57%

2024年1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7.5% 预计2025年零售将达1300万辆 零售渗透率达57%

1月9日,乘联会发布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预测,2025年中国国内汽车零售将达2340万辆,同比增长2%,新能源乘用车零售1330万辆,同比增长20%,国内零售渗透率达57%。

2025年01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