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农业保险市场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预测》
专家提醒:警惕“热投资,冷农民”
人才、技术、资本是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生产要素。改革开放后,我国中部省份乡村生产要素较长时期内呈现单向流出的态势。近年来农村生产要素加速回流,并呈现出城市流入农业农村的“逆城镇化”态势。
目前,工商资本下乡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发挥作用有空间。但相关专家提醒,要警惕工商资本下乡中“热投资,冷农民”倾向。
逆城镇化,是指城市人到农村买地购房导致人口从城镇往农村的回流的现象,但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2014年1月在某会议上明确表示,禁止城里人到农村买地建房的所谓“逆城镇化”行为。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逆城镇化问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正确理解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对推动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两个方面都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我国城镇化近些年处于高速增长期,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平均每年以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城镇人口达到8.13亿。也就是说,近30年我国平均每年有约1900万人口进入各类城镇就业和定居。从进程看,我国已经完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城镇化过程,按照每年一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可达到70%,城镇人口可接近9.8亿人。但是由于各项改革进展较慢,我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16个百分点的差距,也就是说,目前在城镇就业的2.87亿农民工,还未真正实现在城镇落户。而未来如果城镇化率达到70%,意味着还要有将近2亿人口进入城镇。可见,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通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乡镇级建制单位41636个,设有村委会的农村为58.9万个,它们既是大多数新城市人的“乡愁”所系,也是约1亿人就近城镇化的“空间”所在,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结合部和焦点,它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质量。
在很长一段时间,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成为绝对的主角,农村相对被边缘化。但在当下却出现了刻意拔高、扩大、美化农村,甚至以此来贬低城市、否定城市化的言论和做法,它们只看到了城乡之间在人口迁移、资源分配、生活质量等方面依然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差距和矛盾,并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城市,但却没有看到大城市在更高的历史层面为综合解决城乡矛盾、带动农业地区发展提供的重要理论资源与先进实践框架。如以先进的经济要素与生产方式为学习、模仿、追求的对象,大都市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小城市经济、乡村经济的升级换代与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如作为人类文明与文化实践最高成果的都市文化,在推动传统乡村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现代转换,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促使城乡文化形成良性循环等方面,也一直承担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这些片面夸大“逆城镇化”的言论和方略,不仅在理论上有失偏颇,而且一旦进入社会和实践领域,也是相当有害的。
延伸阅读:逆城镇化的作用
“逆城镇化”对城镇化而言是吐故纳新,对农村来说,则是巨大的发展能量。可以说,“逆城镇化”潮流涌向哪里,哪里的乡镇发展速度就快。同时,利用“逆城镇化”的力量,可以解决“城市病”,促使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可见,借助“逆城镇化”的力量发展农村,是促使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和最佳选择,也是推进城镇化的最佳选择。
既然“逆城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既然“逆城镇化”对城乡发展均利大于弊,既然公民拥有理想化的迁徒自由,笔者认为,不妨从制度上给他们以心理认同和归宿,相关部门应当审时度势,加强对“逆城镇化”的管理和规范,使其趋利避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