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
“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大黄鱼、石斑鱼、鳗鲡、对虾、牡蛎、鲍鱼、海带、紫菜、海参、河鲀等10大特色品种超百亿全产业链,争取到“十三五”末,实现10条特色品种全产业链产值全部超过百亿元。
>品牌化
福建省各地正在持续深化宁德大黄鱼、莆田南日鲍、福州烤鳗、晋江紫菜、漳州石斑鱼、泉州金牡蛎、霞浦海参等福建渔业品牌的宣传,力争到2020年,10大品种分别形成品牌集群。
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752公里,山海资源丰富,渔业生产历史悠久,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在发展渔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2015年,福建省渔业经济总产值2450亿元,其中宁德的大黄鱼,莆田的南日鲍,福州的烤鳗,晋江的紫菜,漳州的石斑鱼,泉州的金牡蛎,霞浦的海参,漳州的白对虾和连江的海带九大品种养殖产量288.1万吨,占全省水产养殖产量的58.45%,发展规模居全国前列。
从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渔业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省海洋与渔业厅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大黄鱼、石斑鱼、鳗鲡、对虾、牡蛎、鲍鱼、海带、紫菜、海参、河鲀等10大特色品种超百亿全产业链,争取到“十三五”末,实现10条特色品种全产业链产值全部超过百亿元的目标。
为切实提高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水平,以增强渔业科技支撑能力和服务渔业生产为核心,福建省重点围绕“9+1”百亿产业链应用和产业急需,着力突破石斑鱼、大黄鱼、鳗鲡、对虾、鲍鱼、牡蛎、刺参、海带、紫菜、河鲀等10大渔业特色品种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打造福建省现代渔业产业支撑技术体系,在探索形成创新模式的同时,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协同合作,培育和打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加快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高渔民素质和经济效益,支撑和引领我省现代渔业产业健康发展。
构建福建省现代渔业产业支撑技术体系
作为构建体系的核心“智囊”,省水产研究所提出,在建设发展现代渔业产业支撑技术体系方面有两项当务之急——一要优先攻克能提高10大品种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二要优先提高优势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以优势区域为着力点开展技术攻关,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并将其作为对象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从本质来看,所谓现代渔业体系摆脱了以往各地“各自为战”的情况,重新从全省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出发,合理配置渔业产业间和区域间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在造就一支长期稳定、精干高效的渔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同时,形成条块结合、持续高效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同时统筹整合各类资源,理顺现有渔业信息资源体系,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速新技术、新知识的扩散和推广。
以科学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福建省为技术体系的构建“量身打造”了科学的技术核心架构,整个现代渔业产业支撑技术体系由首席专家、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和产业链创新服务团队两个层级构成,针对10大水产特色品种组建10个产业创新服务团队,每个团队设一名首席专家。
科学技术是引领 产业发展的关键
在翔安区小嶝岛海域,生活着一群身披“黄金甲”的牡蛎新品种——“金蛎1号”。早在2008年,省水产研究所就开始了牡蛎新品种的研发,科研人员从福建、广东等地沿海出产的庞大牡蛎群体中精挑细选出个头大的金黄色牡蛎个体,经过六代定向选育,才诞生出如今的“金蛎1号”。从2012年问世后开始,“金蛎1号”就在泉州深沪湾进行试养,目前当地的年产量已达100万只。
2015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开始牵手厦门小嶝水产有限公司作为“金蛎1号”的成果转化企业,合作开展“金蛎1号”单体牡蛎苗种生产、中苗培育和海区养殖技术,并在水产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对牡蛎进行池塘育肥和净化。通过一年的市场运作,“金蛎1号”已经顺利打进厦门部分星级酒店的自助餐厅。去年,小嶝水产首次试水牡蛎养殖的“金蛎1号”年产量达到5万只。
“金蛎1号”的成功市场化进程仅仅是福建省构建现代渔业产业支撑技术体系的一个缩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构建产业体系的过程中,福建充分以技术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撑框架,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省内渔业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重点围绕推进“10条百亿产业链”工作,在水产主导品种培育、水生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健康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重点解决石斑鱼、大黄鱼、鳗鲡、对虾、鲍鱼、牡蛎、刺参、海带、紫菜、河鲀等品种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问题。技术体系聚集的一批专家团队成为10条百亿产业链建设的“智库”,为推动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高含金量的技术支撑。
构建现代种业体系 优化养殖布局
苗种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基本且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构建健康、多产、高附加值的种业体系无疑将为百亿产业链的培育保驾护航。为实现产业目标,福建省加强体系创新,支持大黄鱼、鲍鱼、鳗鲡、对虾、石斑鱼、海带、紫菜、牡蛎、海参、河鲀等10大品种的种苗育繁推体系构建和基地建设,推广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和市级良种场,提升九大品种的养殖良种覆盖率。实施石斑鱼、紫菜、优质贝类等品种种业创新和产业化工程,加快大黄鱼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黄鱼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建设,推进特色水产养殖品种自主选育,加强“闽优1号”大黄鱼、西盘鲍、“申福系列”坛紫菜、“闽丰系列”坛紫菜、“黄官1号”海带、“金牡蛎”等良种的推广,形成一批产业化生产规模、培育种业的龙头企业。
在搭建优质种业体系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养殖布局,在大黄鱼、鲍鱼、鳗鲡、对虾、石斑鱼、海带、紫菜、牡蛎、海参、河鲀等10大品种的主产区建立标准化养殖集聚区,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重点扶持10大品种的设施养殖基地建设,建成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养殖池塘、全塑胶渔排、深水网箱、工厂化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基地。通过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每个品种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快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典型。
培育加工产业集群 强化质量安全监督
不仅要在产业的生产前端进行技术革新,构建十大渔业特色品种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对冷链物流、销售等产业链下游产业也提出了“全面升级”的要求——通过扩大冷链规模,支持企业开展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现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与上下游产品优化配置,促进“10条百亿产业链”养殖、加工、流通的融合发展。海洋渔业部门支持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开发水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推动养殖产品精深加工、高值化加工及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引导企业增资扩能,更新技术装备、提升加工工艺,提高水产加工品的附加值,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扶持水产加工企业上市,加快龙头企业培育;做大做强加工产业园区,推进福清龙田、诏安佳都、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等水产加工园区建设,使10大品种都能形成加工产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同样被视作打造产业过程中的核心重点。省海洋渔业厅提出的目标是,10条产业链必须全部推行清洁生产,推广“生产可控、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的标准化生产和健康养殖模式,规范水产投入品使用,推动各个品种各个环节的标准制订和流程优化。建立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将养殖龙头企业纳入体系,扩大追溯企业覆盖面。推动强化监督抽检,增加水产品快速检测抽检批次,严厉打击水产养殖使用违禁药等不良行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让百姓吃得安心、放心。
打造特色品牌 促进产业融合
为了让福建省出产的水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力,省海洋与渔业厅在打造10大产业链的过程中提出以品牌战略为导向,突出强化“10条百亿产业链”的品牌培育与宣传推介,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推进全产业链品牌运作,实现产业品牌化。
目前,福建省各地正在持续深化宁德大黄鱼、莆田南日鲍、福州烤鳗、晋江紫菜、漳州石斑鱼、泉州金牡蛎、霞浦海参等福建渔业品牌的宣传,推动各设区市突出产业优势和区域特色,自主打造区域性渔业品牌。引导水产企业、经营组织和单位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和福建省著名商标,力争到2020年,10大品种分别形成品牌集群。而随着品牌的发展壮大,还将继续为产业的融合不断“输血”——福建省正在引导“10条百亿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和相关经营主体向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培育一批产业相对集中连片、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或示范基地,要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渔业综合体。依托10大品种产业集中区,以产业“抱团”的力量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依托省水产研究所、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联合多方科研力量,成立产业创新联盟,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举办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交流产业发展现状,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提高发展水平。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