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农村的影响可能会比城市大得多。
日前,国际扶贫发展机构乐施会发布最新报告《农村社区发展指南——在规划与设计中纳入气候变化视角》,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角应纳入农村发展规划设计中,以促进农村社区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在不断加剧,我国受其影响也很严重。该报告称,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将会严重影响我国超长期的粮食安全。
截至目前,这种预测尚未得到更多机构的认可。
中国的广大农村是较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地区,甚至是气候灾害多发地区。气候变化对农村地区的主要影响将体现在淡水供应、极端事件的发生、粮食安全和农业收入等方面。由于中国的贫困区与生态脆弱区和气候敏感带高度重合,因此中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所面临的扶贫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日益严重。
作为上述报告主笔,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称,在农村社区规划中应该纳入气候变化视角,以便稳定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他认为,具体要从识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三个层次上开展工作:识别旨在提高农村社区和公众对气候变化潜在影响的理解,进而有意识采取行动应对;减缓旨在通过实施一系列减缓措施,有效减少农村社区二氧化碳排放;适应旨在探索不同农村社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农村发展的负面影响。
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通知》。该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普遍实现将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指标纳入城乡规划体系、建设标准和产业发展规划。这一行动方案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对规划体系纳入气候变化视角有了更多的重视和行动,但目前尚未提出农村社区应如何开展相关工作。
姜克隽称,如果不尽早在农村的规划和设计中纳入气候变化因素,由于基础设施的长寿命期,会产生很强的技术锁定效应,未来如果进行改造则成本就会很高。
此外,在发布会上,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还表示,在未来的农村规划中,政府应该多参照西方建设农村的经验,既保留传统文化、优秀的设计理念,再植入现代文明的因素,使农村焕发青春的同时又不失其原来的文化风采和底蕴。
李俊峰批评说,过去并没有人真正关注过农村的规划。最近几年开始关注了,但关注的是农村城镇化、土地流转,农村怎么为现代化服务,说白了就是惦记农村的土地,这可能是全世界犯的一个通病。现在大家对农村的规划很积极,基本上是并村盖楼,原来好多东西都没有了。
他认为,有些小镇在过去有很独特的文化底蕴,并且有特别好的设计理念,但在发展中把它现代化了,于是问题就出来了,尽管建了柏油马路、高楼,但是并没有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没有上下水,没有煤气,北方没有相应的采暖设施,南方没有相应的空调设施,做的是一堆不土不洋的所谓“现代化”的东西。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