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网(www.chinabaogao.com)讯:
我国玉米行业市场现状,我国玉米市场调查分析,玉米行业市场战略咨询报告请参考《 2013年中国玉米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
导读:7、8月份,尽管东北产区农户手中几无余粮,主要集中在贸易商等中间环节,而华北、黄淮地区可供生产加工优质玉米量也十分有限,贸易仓储企业挺价意愿较强。但依旧存在三种原因使玉米市场价格在这一时期维持平稳。
回顾2012年我国玉米现货市场行情,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8月底前行情波动走高至高位整理时期。为保障农民种植收益,国家于2011年12月中旬出台临储玉米政策。受政策提振,市场购销逐步活跃,企业收购积极性提升,市场价格稳步走高。进入2月份,随各级储备轮入、深加工企业备货补库、饲料养殖企业加工消费、贸易企业提价收购等多元化主体入市参与收购,推动玉米行情持续走高。行情走高进一步提振农户售粮积极性,玉米上市量大幅增加。至4、5月份,国家进口较大数量玉米、小麦作为饲用主粮继续挤占玉米份额、部分企业加大出库量、企业采购由前期积极转为谨慎等因素都对行情形成压制。进入6月份,随东北、华北产区余粮售尽,贸易主体对后期依旧抱看涨心态,行情止跌回稳。
7、8月份,尽管东北产区农户手中几无余粮,主要集中在贸易商等中间环节,而华北、黄淮地区可供生产加工优质玉米量也十分有限,贸易仓储企业挺价意愿较强。但依旧存在三种原因使玉米市场价格在这一时期维持平稳:一是深加工业遭政策限制、小麦饲用消费处高位等因素使市场实际需求对供给依赖度不高;二是不少规模性企业已与产区签订收购合约,在后期粮源得到保障同时,也放缓采购进度;三是南方早熟玉米陆续上市、雨季导致部分产区加大出库、国储玉米轮换即将展开等因素导致后期供应进一步加大。8月末,东北当地玉米收购价格多为2300~2320元/吨;华北黄淮地区饲料企业收购价多为2240~2300元/吨。 第二阶段:自9月份始行情稳步下滑至年末回升期。在主产区玉米生长末期,较好长势使市场对后期产量和质量维持乐观预期,各地收储企业及港口贸易商腾仓备库、筹措资金,陈玉米上市量显著扩大;而饲料及深加工等业并未全面复苏,在需求有限背景下,国内玉米行情进入下行通道。国庆节过后,华北玉米大面积收获上市,在“产量增长、质量提升”背景下,不仅压低新玉米上市价格,同时也使陈玉米价格进一步下探。而在此时,东北地区因大范围降雪,导致新玉米上市期推迟,东北陈玉米也因贸易商及港口库存较高,行情继续下行。这一时期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玉米价格开始落于小麦价格之下。尽管市场并未立即出现大规模玉米饲用以替换小麦,但已有饲料养殖企业开始逐步减少小麦饲料配比用量。 11月份开始,各地对陈玉米消化基本完结,新玉米逐步占领主要市场。由于华北玉米质量良好,外运销区数量不减,在南方销区挤占大量东北玉米市场份额;而东北玉米因雨雪不断,上市量始终难以有效放大。尽管部分深加工企业开始挂牌收购,但难以形成主流市场价格。在华北玉米价格低廉、东北玉米上市无量市场格局中,国内玉米行情弱势运行。国家在11月下旬启动对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临储收购,对市场形成较为坚实托底;但并未对行情形成有效提振。至11月底,黑龙江玉米折干净粮价格在2020~2080元/吨,而河南玉米价格为2120~2180元/吨。 进入12月份,由于华北高质量、低水分玉米大多被收购或消费,市场剩余优质玉米量明显减少;加上市场收储积极性提升,价格开始回暖,也导致南方销区玉米价格稳步回升,至月底,河南玉米已涨至2240~2280元/吨。东北玉米销售进度尽管有所加快,但依旧慢于上年;由于年末企业备库、农民惜售、港口需求提振等因素,也使东北玉米价格缓步上行,黑龙江地区净粮折干收购价涨至2040~2100元/吨。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