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是安徽省的农业大市,大旱的天气给农民的庄稼带来极大的威胁,在阜阳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人工降雨、田间打井、人工灌溉的场面随处可见,不到3个月的时间,阜阳市所有耕地两次过水的达到了80%以上
眼下夏粮收获正在接近尾声,不过,老天今年似乎并不帮忙,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我国北方冬麦区大部分省份出现了五十年不遇的大旱,而到了收割期,夏粮产区出现又持续强降雨。在这样的局面下,夏粮收购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我们今天到产粮大省安徽去看看。
半年内两次遭灾,对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讲可是致命打击
从去年十月下旬开始,我国南方大部分省份出现了罕见的干旱天气,截至今年3月30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08亿亩,其中农作物受旱3883万亩。而安徽省更是遭受到了50年不遇的大旱天气,从去年十月至今年3月,全省各地无明显降水,并且旱情持续加重。
阜阳市颍州区王店镇胡庙村村民王振先:"我今年60多岁了,我实话,当时旱的真的够劲儿,有多少人都说今年的麦子完了,没有了,不卖这个麦子了。"
60岁的肖彦春是阜阳市颍州区小郢村的村民,全家7口人,种有8亩麦田。去年十月,肖老汉播种完小麦,一家人就盼着今年有个好收成,没想到,大旱的天气给了肖老汉当头一棒。
阜阳市颍州区小郢村村民肖彦春:"干得,旱得,麦苗都耷拉下来,卷到一起去了,就是说再不浇它它的命就保不了,就完了。"
肖老汉将两个大红色的福字贴在房门上,盼望着福从天降,他每天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在门前祈求老天能下点雨。
肖彦春:"当时我们愁得那就没办法,天天夜里睡不着觉,愁得这个麦苗如果干死了吃什么,老百姓就是靠着地嘛,你地里没有收成你吃什么。"
然而,肖老汉一天一天的期盼,换来的却是持续的干旱,旱情不仅没有削减,反而越来越严重。家里的8亩麦苗,眼看着逐渐发黄。
肖彦春:"那时候也愁啊,愁得很。"
就在肖彦春老汉为自家8亩麦地,遭受几十年不遇的大旱发愁的时候,与他相隔上百里的蚌埠市怀远县找郢乡时湖村的彭玉彬,也在为持续干旱的天气一筹莫展。
蚌埠市怀远县找郢乡时湖村村民彭玉彬:"就是那个麦苗,只有这么高一点点,人家北方其它地方的麦子都已经长得很好了,按照往常来讲,那个麦子都应该长起来了,应该把田地都盖住了。"
彭玉彬在当地是个富裕户,10多亩的麦田去年打下了9000多斤粮食,卖到了近万元的收入。为此他开了家小卖店,还做个小本买卖。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没想到,靠天吃饭的庄稼人却遇到大麻烦。
彭玉彬:"我们大概想都不能收粮食了,麦子都不能收了,都是绝收。"
记者在颍东国家粮食储备库看到,尽管已过了卖粮的高峰,但前来卖粮的农民还是络绎不绝,在阜阳市颍东省级粮食储备库记者了解到,从6月5日收粮开始截止到7月14日,已有13600吨小麦入库,农民卖粮的积极性不断增高。
阜阳市是安徽省的农业大市,大旱的天气给农民的庄稼带来极大的威胁,仅以阜阳市和蚌埠市的怀远县为例,阜阳市麦地共有745万亩,其中受旱达到670.8万亩,成灾面积324.7万亩。怀远县小麦播种面积162万亩,受旱面积近160万亩,成灾面积达到80万亩。
阜阳市副市长刘绍太:"从1953年以来遇到的一次特大干旱,我们800多万亩耕地,750万亩小麦应该说当时是全面受旱,而且是很严重的。"
老彭告诉记者,年初的干旱,几乎让全家人看不见一丝希望,眼看着田里刚出土的小麦慢慢发黄,靠天吃饭的农民只有等待。
蚌埠市怀远县找郢乡时湖村村民彭玉彬:"一开始认为今年的麦子都绝收了。"
去冬今春,遭遇大旱的不只是安徽阜阳一个地方,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8省冬小麦最大受旱面积达1.62亿亩,其中严重受旱6864万亩,占8省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这场旱情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历史罕见。如此严重的旱情之下如何保住夏粮产量呢?
阜阳市颍州区小郢村的村民肖彦春告诉记者,去年十一刚过,他就意识到今年可能会有旱情,但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次旱情竟是50年不遇。
阜阳市颍州区小郢村的村民肖彦春:"如果不遇到旱麦苗最起码得长到这么高,能长了一尺高,就像今年的旱情,连半尺高都不到,刚刚出土,刚出地皮,只有那么高,只有3、4公分那么高。"
为了抗旱保苗,肖老汉起早贪黑,又打井又买水管,忙个不停。
肖彦春:"我们在地头打了一眼井,这么粗的管子整个可以摆到那头,有两亩地那么宽,来回轮着走着浇,不用管了,尽管喷了,就像喷灌机那样似的。"
对肖老汉来说,自打井浇灌自家的8亩耕地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是面对全市近千亩的农田干旱,想要抗旱却没有那么简单。2008年12月12日,一份阜阳市政府签发的抗旱保苗的会议通知,下发到各县乡每一个领导手中。记者注意到,这份通知比全省抗旱通知整整提前了一个月。
阜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绍太:"在强力督查的实际情况下,截止到就是年初,年十二吧,就是正月十二,基本上我们的小麦灌溉到98%以上。"
在阜阳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各乡镇一下子忙得不亦乐呼。人工降雨、田间打井、人工灌溉的场面随处可见。不到3个月的时间,阜阳市所有耕地两次过水的达到了80%以上。
刘绍太:"政府投资,光市级,就是镇以上我们投入了大概1500万,加上县、区和乡镇以及村这一级,总的投入八千万。"
在安徽省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从今年1月份开始,安徽开始了大规模的抗旱行动,旱情因此得到了充分的缓解,小麦的长势让农民对收成有了新盼头。
肖彦春:"老百姓就是靠地,如果地里没收成高兴啥,你就高兴不起来,一看庄稼长得漂亮你能不高兴吗?"
就在安徽举全省之力,抗大旱、保春灌的时候,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及时启动了I级抗旱应急响应,财政部提前下拨四项补贴1116亿元,支持抗旱和春耕。北方冬麦区投入抗旱人数最高的一天达1238万人、开动机电井118万眼,各地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37亿亩。然而,就当好不容易度过大旱,夏粮丰收在望的时候,不作美的天公却又再次变脸。
2009年5月,正当农民顺利地摆脱了干旱的困扰,进入小麦收割后期的时候,不作美的天公又突然下起雨来。安徽省北部包括淮北、蚌埠、亳州、宿州在内的四个市、九个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暴雨影响。
安徽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许维彬:"导致有两百多万亩的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芽,总量大概占全省产量总量的9%左右。"
无论是旱灾,还是雨灾,都会给靠天吃饭的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旱灾会让刚破土的麦苗干旱枯萎,耕地大面积减产;而雨灾则会让已经成熟的小麦转眼间发芽、发霉,导致粮食卖不出去,一年的辛苦付之东流。
蚌埠市怀远县找郢乡时湖村村民彭玉彬:"在收割期间,我们收着收着突然就下雨了,连续好几天,一个星期左右。"
记者:"这个雨对小麦有什么样的影响?"
彭玉彬:"就是我们收着收着就不能收了,地里也烂,麦子一收上来没法晒,没有太阳。"
两次灾情,都让彭玉彬家赶上了个正着,这是老彭今年收的小麦,家里10多亩小麦地,只打下了不到7000斤粮食,比去年减产了近3000斤,而且小麦出现了芽麦。
彭玉彬:"有的芽子一晒一撮,它都掉了,这些小麦留着干什么,留着以后换点面,换点吃的,这个也不行了,只有换面,就是头上发黑的,这都是坏的,你看你看,我找你能看到,主要就是天气不见太阳,没法收,你收回来也是坏,长到地里面也是坏。"
记者:"好的小麦占你收的7000斤小麦多少?"
彭玉彬:"百分之二、三十吧,损失的还是很大啊。"
多灾之年,安徽省小麦产量仍比去年增收17万吨
半年之内,先旱后雨,两次遭灾,这对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讲,可以说是致命打击。可即使是在这个多灾之年,安徽省的小麦产量仍然比去年增收了17万吨,单产达到了334.5公斤一亩,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但是,不少农民收下来的小麦却出现了出芽、品质下降的问题,这个难题该怎么解决呢?
记者在颍东国家粮食储备库拍摄到的画面看到,尽管已经过了卖粮的高峰,但是前来卖粮的农民还是络绎不绝。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经纪人也加入到卖粮的行列。
卖粮农民:"每亩的平均产量最低最低也得达到700斤至800斤,900斤以上。"
记者:"你今天来卖了多少粮食?"
卖粮农民:"卖了一万多斤。"
在阜阳市颍东省级粮食储备库记者了解到,从6月5日收粮开始,截止到7月14日,已经有13600吨小麦入库。农民卖粮的积极性不断增高。
河北省三河市卫生局党组副书记王振亚:"原来受了点灾,但是受灾减产量不是很大,后边暴雨对我们这一块影响不是太大。"
阜阳市粮食局局长史建华:"我们这个粮食收购以来,我们采取了很多服务措施,包括我们多设收购网点,方便农民卖粮,我们一开始就联系了铺底资金35个亿,35个亿这个概念就是说可以收到190万吨,完全可以满足农民的卖粮需求。"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农民卖粮的积极性如此高涨呢?记者了解到,2009年6月,国家出台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规定白麦每斤8毛7,红麦和混合麦每斤8毛3,这个价格与去年相比,白麦提高了1毛钱,红麦和混合麦提高了1毛1。
史建华:"这个提高的速度非常之大,从2006年开始这四年国家每一年都提升小麦最低收购价,一年比一年高。"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现在农民种地享受到的国家政策远不止最低收购价这一项,此外还有粮食直补每亩62元,良种补贴每亩5毛钱,按每亩需要种子30斤计算,每亩能拿到15元钱。于是,肖老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阜阳市颍州区小郢村村民肖彦春:"它的成本只有300多元,300多元钱包括收麦、割麦、种麦选地,选地一亩地只要几十元钱,包括化肥补贴的钱一起计算,去掉这些(每亩地)只花200多元。"
记者:"那一亩地能赚多少钱?"
肖彦春:"一亩地能赚500多元钱,500元、600元这样。"
与肖老汉相比,怀远县找郢乡时湖村的彭玉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小麦出现了芽麦,无法达到最低收购价的标准。
蚌埠市怀远县找郢乡时湖村村民彭玉彬:"我家属都要哭了。"
就在老彭为卖不出粮食而发愁的时候,6月底,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紧急出台了一份针对受灾地区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工作的通知,放宽收购标准。将过去的小麦不完善粒8%的收购标准,放宽到20%。以8%为基数,每高出一个百分点,扣该等级收购价的0.5%。
老彭家10多亩耕地今年共产下了近7000斤小麦,几乎全部出现了芽麦,其中20%不完善粒的粮食,按照放宽以后的标准卖给了粮站。
记者:"它的品质是不是下降了很多?"
安徽省怀远县粮食局局长王友芳:"品质影响不大。"
看了老彭的故事,我们一定会问,老彭10多亩地3500公斤小麦只卖出去20%,这样的比例老彭还是亏本,但是老彭却不是这样认为,因为剩下的80%小麦他还另外找到去处,这算盘一打,老彭只赚不赔。
采访时记者还了解到,去年由于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为了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农民按照最低收购价基本上将小麦全部卖给了中储粮库和地方粮库,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市场。而今年市场的价格与最低收购价基本持平,面粉加工企业、粮食经纪人以及饲料加工企业纷纷进入市场直接从农户手中收粮,给农民卖粮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记者:"芽麦对你们生产面粉有很大影响吗?"
安徽省蒂王集团鸿翔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世强:"也不大,我抓一点给你看看,它这上面如果有一点点黑头,你看这上面,国家也是完全可以收购的,黑头的如果生产出面粉是这个比例一百斤小麦能生产75斤,有带一点黑头之后它也能生产到73斤,就是这个面粉厂它的附加值稍微低了一点点,影响不是很大的,对面粉的品质也不是影响很大。"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尽管国家放宽了收购政策,但是还有很多农民手中的芽麦甚至达不到国家放宽的标准时,农民还有另外一条路可走,就是把这些粮食直接送到加工企业。
记者:"你的7000斤面粉除了20%卖到粮站之外,其它的全卖了吗?"
蚌埠市怀远县找郢乡时湖村村民彭玉彬:"对,卖掉了。"
记者:"卖到加工厂了吗?"
彭玉彬:"对。"
记者:"加工厂给你的价格是多少?"
彭玉彬:"8角3分那样。"
老彭手里剩余的80%的小麦就是这样卖掉的,价格同样是每斤8毛3,老彭从中赚到了4548元。与去年的6480元相比,老彭今年在减产斤3000斤的情况下,赚回了5710元。
安徽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许维彬:"我们测算了一下,全省预计大概能收120亿斤小麦,如果按照每斤小麦的价格,比去年同期提高1角3分来算,全省农民大概增加收入15.6个亿。"
农业社会化服务迅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夏粮产量和农民收益的增加
旱灾、强降雨,半年两次大灾,安徽冬麦区的农民却还实现了收入增长,这应该得益于国家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2009年,中央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补贴1230.8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而除了资金支持、科技支撑,农业社会化服务迅速发展也有效地促进了夏粮产量和农民收益的增加。
2006年,执行最低收购价的第一年,经过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批准,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正式挂牌成立。
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副总经理葛亮:"开展国家政策性的粮食交易活动。"
由于开通了网上交易平台,由传统的举牌竞价到现场电子竞价,形成了远程网上交易同步进行的新模式。
葛亮:"现在的目前方式是采取集中委托,过去是采取分散销售,采取这种集中委托的方式它的优点在于交易平台成了一个交易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一个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7月21日,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记者看到,产自黑龙江的玉米正在交易中。交易市场副总经理葛亮告诉记者,交易市场的品种繁多,中央及临时储备的稻谷、小麦、玉米以及临时储备的进口小麦、中央储备食用植物油等所有政策性粮油,都可以在这里进行交割。
记者:"你们从每一笔交易当中收取多少的交易手续费?"
葛亮:"我们按照当时最低收购价招标的要求,我们当时是最低的是千分之零点八。"
和其它的交易不同的是,粮食批发交易市场这里全部是现货交易,但是买卖双方却没有直接的现金交易,买方把全额货款打到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带其结算。
葛亮:"我们在后期的销售过程中,基本上卖方的企业和买方的客户是没有直接的资金往来,而由批发市场代为结算,这样我们在规定的结算期结算完成以后,我们会根据关规定把货款交给财政,或者是归还农发行贷款,这样有效的保障这个资金的安全。"
半小时观察: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夏粮收获将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连续6年增产,终于打破了以往粮食连续两三年增产之后就会减产的"怪圈"。正像节目中所看到的,这个奇迹的取得并不在于老天爷风调雨顺。相反,在2009年国内遇到了一个多年罕见的重灾之年,国际上受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暴跌。在内外部环境都不利的情况下,还能创造夏粮生产奇迹,打破农业生产怪圈,更主要的力量来自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200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强调,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中突出加强农业基础的保障作用。2009年,备受关注的"中央1号文件"再次锁定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尤其是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实施临时收储制度,粮食收购托市,让农民吃了定心丸。
与此同时,《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增粮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发布,进一步营造了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环境。各地积极出台配套措施,加大对粮食生产和农业的投入。利好政策紧密出台,强农惠农真金白银,有效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激发了地方重农抓粮的主动性。在和天灾的较量中,政策利好加上农民增产增收的信心赢得了胜利。
农业稳,天下安,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指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首先要把农业稳住。只有农业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农民种粮才能依然充满信心,粮食生产才能突破天灾带来的困境。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