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造福 900多万农民直接受益


  荒山有了“被子” 农民有了“票子”——陕西退耕还林综述

  新华社西安9月19日电(记者 陈钢、董峻)金秋时节,陕北黄土高原山峁沟坡上一片片深绿,苹果、红枣、沙棘硕果累累,随处可见。谈起今日光景,一位质朴的陕北汉子说,荒山有了“被子”,农民有了“票子”,是退耕还林工程造的福。

  造林3200万亩 荒山盖上“绿被子”

  一场秋雨过后,陕北横山县白界乡新开沟村的沙梁泛出更浓的绿意。说是荒沙地,其实已经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刺槐林,刺槐还显低矮,根却扎进了沙地,偶尔有风刮过,并不见吹起黄沙。新开沟村村委会主任赵世存说:“退耕还林以来,全村的造林面积达到了1.5万亩,荒沙地盖上了‘绿被子’,风沙可比以前少多了。”

  陕西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多时占到了土地总面积的52%,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总量约占黄河泥沙输入量的50%和长江泥沙输入量的12%。1999年以来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使陕西山川大地的基色由“黄”变“绿”。

  被称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的吴起县,早在1998年就确立了封山禁牧、植树种草的发展战略,在国家补助政策的扶持下,将全县155万亩坡耕地一次性全部退耕。吴起县县委书记冯振东拿出一张2004年的卫星遥感图,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吴起县的行政区划内是绿色的,与周围县区土黄色的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在现在的卫星遥感图上,吴起县的绿色不再那么突出了,因为近两三年来,周边的绿色也在迅速增加。随着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陕西的生态状况已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方向转变,一个绿色的陕西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陕西省林业厅厅长张社年介绍,从1999年到2006年,陕西省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3200多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前的30.92%增长到目前的37.26%。

  900多万农民直接受益 带动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8年前,尽管家里有60多亩耕地,吴起县吴仓堡乡周关村村民贺建清一家7口人的日子并不好过,靠天吃饭粮食收成没保障,因为建房还欠了几万元的债务。然而,自从家里50亩退耕地列入国家补助,加上种植沙棘果的收入,贺建清一家年收入稳定在了2万元以上。

  “种草要比种粮强、栽树能兑钱和粮。”许多退耕农民这样称颂国家政策带来的实惠。吴起县县委书记冯振东说,吴起县农民人均退耕补助达到8亩,仅此一项农民每年人均可以拿到约1500元。

  据陕西省林业厅介绍,退耕还林钱粮补助使全省915万人直接受益,约占全省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均受益1469元。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804元提高到2006年的2260元,退耕补助起了很大作用。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陕西农村大量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设施农业,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了收入。铜川市耀州区石塬村曾是一个“吃水靠下雨,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特困村。在退耕还林政策的带动下,石塬村在退耕地和荒山荒坡栽植花椒6000多亩,成为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去年这个村产干椒5万多公斤,总收入8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1550元。

  农民生产方式改变 走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怪圈

  陕北农民曾经过着一年到头“揭地”种粮的日子,广大农民饱尝“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苦果。随着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被彻底打破。

  陕西省林业厅厅长张社年说,近年来,退耕地区广大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粮食生产由开山种地、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少种高产转变;生产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种经营转变;畜牧业生产由自由放牧向舍饲养畜转变;生产方式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就连农民生火做饭也越来越多地用上了沼气。

  吴起县新寨乡新寨村村民雷润孝一家原来种了73亩地,现在除了留下的8亩川台地,其余都退了耕,退耕造林和荒山造林面积达到了260亩,其中兼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沙棘、仁用杏混交林占了三分之二。雷润孝说:“以前几十亩地一年打的粮食刚够吃,现在耕地少了,日子反倒好过了。将来国家不给粮了,只要把经济林管好,光景也不会差。”

  像雷润孝一样,陕西230多万农户从种粮人变成了种树人、种草人,并培植壮大了一批致富产业。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实施,陕西苹果种植面积达690万亩,成为年产值100亿元的大产业,辐射带动600多万粮农告别“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洛川县的63万亩耕地中,50万亩都已变成了苹果园,全县农民几乎都成了果农,每年来自苹果产业的收入户均上万元。

  “退耕还林带来的效益,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带领群众治理沙漠20多年的陕北定边县农民、全国治沙模范石光银说,“人与沙争地,永远也争不过,造林治沙要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为植被让出地方,自然也就给人以生存条件。”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我国耕地保护将进入法治化、精细化新阶段

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我国耕地保护将进入法治化、精细化新阶段

9月1日,自然资源部与农业农村部近日联合公布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部备受关注的部门规章已正式对外发布,并确定自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入法治化、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

2025年09月02日
2025年全国早稻产量实现增长 单产首次突破400公斤/亩大关

2025年全国早稻产量实现增长 单产首次突破400公斤/亩大关

8月22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早稻生产呈现面积稳中略减、单产提高、总产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国早稻总产量达到570.3亿斤,比上年增加6.8亿斤,增长1.2%,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08月27日
聚焦高质量发展 我国辣椒产业转型升级研讨会在遵义成功举办

聚焦高质量发展 我国辣椒产业转型升级研讨会在遵义成功举办

8月19日,以“黔椒兴业·辣享世界”为主题的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贵州遵义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旨在汇聚政府、产业、学术、研究及企业多方力量,构建高效交流平台,共同推动我国辣椒产业加速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5年08月21日
全球首台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在我国问世育种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

全球首台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在我国问世育种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

8月12日,中国科学家在智能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操研究员领衔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

2025年08月13日
工信部三举措推动食品工业升级 助力农产品消费提质扩容

工信部三举措推动食品工业升级 助力农产品消费提质扩容

7月29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促进农产品消费有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李强在会上表示,工信部通过加强规划引领和要素支持,推动食品工业提质升级,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

2025年07月31日
我国奶牛养殖降本增效取得阶段性成果 政策红利和市场调节作用下行业迎新机遇

我国奶牛养殖降本增效取得阶段性成果 政策红利和市场调节作用下行业迎新机遇

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黄保续就我国肉牛奶牛养殖业最新发展态势进行权威解读。数据显示,在经历近一年的养殖亏损后,当前我国肉牛养殖已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奶业纾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07月19日
农业农村部启动三年专项行动 严控农作物品种同质化

农业农村部启动三年专项行动 严控农作物品种同质化

6月16日,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农作物品种全链条管理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决定自2025年起开展为期三年的品种全链条管理专项行动,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农作物品种同质化问题,培育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为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种业支撑。

2025年06月18日
中国首家马铃薯种薯认证机构获批 种业质量管控迈入新阶段

中国首家马铃薯种薯认证机构获批 种业质量管控迈入新阶段

6月13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认监委)近日批准成立国内首家专业马铃薯种薯认证机构,标志着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认证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作物种子认证体系,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