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工匠精神”一词红遍大江南北。“工匠精神”也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中如是写道,“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很多人把“工匠精神”看成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其实不仅如此,“工匠精神”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格素质。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很容易想到“日本制造”。日本很多中小企业家都秉持着这种“工匠精神”,在钻研和传承技艺。比如,有家螺丝钉工厂只有五六个人,但能做出大到宇宙飞船、小到显微镜上的螺丝钉。工厂虽小,世界闻名。还有一家唱片和唱针的工厂,尽管很多厂家早都不干了,它却一直维持至今。现在,这家公司会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生产超负荷。老板说:“我喜欢这个行业,哪怕在这个行业处于低谷的时候,我只要能吃上饭,决不放弃。”可以说,在日本这样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遍布各行各业。
21世纪,“工匠精神”不仅演变为大规模生产的质量管理和服务业的殷勤周到,也体现在很多普普通通的日本人行为中。几十年如一日的拉面馆、寿司店、面包房、手工艺作坊,他们隐匿在街头巷尾,店面不大,味道始终如一,不设分店,世代相传。这样的店铺比比皆是,他们就好像没有商业野心一样,安于现状地存在着,看似渺小,却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东京商工调查公司之前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竟达21666家之多,未来5年内大约将有7568家企业满150岁生日。而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现存的超过150年的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变异,其字号的传承性其实已大打折扣。
随着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只可惜,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
特别是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对于资本的追逐热潮让整个大环境变得浮躁,不少个人与企业都无法踏下心来做钻研。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殊不知,“工匠精神”才是给产品、给企业带来灵魂的关键。它不仅仅是对对工艺技术的精益求精,更是对自我价值的不断追求。一些企业通过生产山寨产品来追求低成本、高利润,他们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的模式,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可以生存,外部环境一旦变得恶劣,企业就很容易倒闭。
不过如果只一味追求钻研“工匠精神”,满足于自我精神需求的实现,而忽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需求,也会容易让企业在现代市场陷入被动局面。特别是民营企业,资金是支持其生存的必要条件,要想成为传承百年的“名品”,也不能忽视企业的宣传与经营。
当下,中国制造业为了摆脱低端竞争格局现状,亟待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而“工匠精神”则是让中国从制造走向智造的桥梁。只有具有“工匠精神”和企业家思维的掌舵者,才能带领企业在长期竞争中获得成功,而这无疑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