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类贷款向下迁移、进入不良的概率很大。如果把关注类贷款计算进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迅速攀升至接近6%的水平。
2011年四季度以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就双双进入上升的通道。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银监会公布的主要监管指标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93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6%。而在2011年底,不良贷款余额仅4000亿元出头,不良率也才刚刚达到1%。
即便上升得如此迅猛,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仍然被认为低估,商业银行的真实风险要高于账面风险。最主要的例证是关注类贷款快速增长。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为3.48万亿元,占比为4.1%,余额同比增长23.6%。贷款按照五级分类有五种形态: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后面三类属于不良的范畴。关注类贷款并不属于不良,但其实还款已经出现困难,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欠息在90天以内的问题贷款。为了配合商业银行,阻止关注类贷款落入不良,许多企业东挪西凑,尽量先把利息还上,使得贷款形态尽可能保留在关注类。
诚然,关注类贷款既有向上迁移的可能,也有向下迁移的可能,但想一想,连利息支付都存在困难,偿还本金的困难就更大。所以关注类贷款向下迁移、进入不良的概率很大。如果把关注类贷款计算进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迅速攀升至接近6%的水平。
关于商业银行真实的资产质量众说纷纭。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对200多位业内人士的调查发现,逾五成认为2016年商业银行不良率将在2%~3%,逾两成认为将在3%~4%,近一成认为将在4%以上。更有激进的境外机构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已经超过10%。
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信用社,都有做低不良贷款率的冲动。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资产质量关系到它的声誉、股价以及监管的评价,对于小型金融机构而言,资产质量则关系着生死存亡,任何关于不良资产的不利传闻,都有可能引发挤兑风潮。
若要了解商业银行真实的资产质量,首先需要搞清楚商业银行为了做低不良率都做了哪些努力。这里用的是“做低”,而不是“降低”,因为我们即将讨论的是在既定的资产质量下,如何通过技术性操作使得资产质量更加“美观”。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已实现系统硬控制,基本杜绝了数据的直接造假。
资产虽然有五级分类,但简单而言就是两个篮子,一个是好贷款,一个是不良贷款。那么做低不良就有两个手段,一是把已经劣变的资产仍放在第一个篮子里;二是把第二个篮子里的贷款处理掉、转出去或使其回到第一个篮子里。
第一,把已经劣变的资产仍然放在第一个篮子里。上文中提到的企业自己东挪西凑尽量把利息还上属于这一范畴。但企业自身的社会融资能力还是有限,总是要有还本的那一天,如果不想让这些欠息贷款落入不良,还得靠商业银行续贷。所以,商业银行会选择性地对一些还款态度端正、无力还本的企业做以新还旧的风险缓释的处理。但各个银行的具体做法又有不同,有些银行守住企业必须拿自有资金付息的底线,只对本金部分进行缓释;而有些银行则投放比本金更多的贷款,以期覆盖住本金和利息。
这一类做法的实质是拉长债务期限,以时间换空间。2015年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将期限较短的贷款置换成期限更长的债券,2016年开始试点的债转股,都属于这样的思路。
第二,处理或转移第二个篮子里的不良贷款。最传统的做法是走清收、诉讼和拍卖流程,最后将不能收回的部分予以核销。但是这一类做法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效率极低,整个周期可能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导致不良贷款长时间趴在账上,拖累资产负债表的表现。
所以商业银行尝试将不良贷款连同抵押物一并打包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改善资产负债表,但弊端是折扣过大,通常是以原值的20%~30%卖出,远远低于商业银行的处置预期,造成商业银行的较大损失。
于是,另一种折中的方式应运而生: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通道,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期限通常为3年,3年后将不良贷款回购,并支付相应的利息费用。在此期间,商业银行仍然保持对抵押的控制,可以正常对不良贷款进行催收处置。换句话说,商业银行仍是不良贷款的真实持有人,只是把资产暂时存放在资产管理公司,而资产管理公司躺着挣了一份无风险回报,作为保管费。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快速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而且不影响商业银行的处置收益。但弊端是造成不良贷款的虚低,过几年,没有处置成功的不良贷款还要回表。
除了核销和转让,第三条思路是让第二个篮子里的不良贷款回到第一个篮子的好贷款中。具体做法是商业银行寻找优势企业重组不良贷款企业的业务,并承接不良贷款,而优势企业为商业银行解决不良可以获得的回报是得到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
从上文形形色色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确实存在被低估的风险。然而准确地评估被低估的程度,仍然是困难的。比如续贷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正常经营的企业都将流动资金贷款沉淀到生产经营当中去,很难抽离出来,所以正常的企业也有续贷的需求。从外界来看,很难分清哪些续贷是生产经营的正常需要,哪些是为了防止不良暴露的无奈之举。而不良贷款率的未来走势,也取决于广泛存在的拉长债务期限,以时间换空间的做法是否奏效。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