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的国际化之路应该怎么走?这个问题备受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乳制品产量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迅猛增长,远高于同期1%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乳制品的产量和产值在近10年内增长了10倍以上,许多中小乳制品企业不断涌现出来,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很多跨国乳制品企业相继进入中国,使得现阶段乳制品行业竞争异常激烈,该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
纵向来看,我国乳业国际化从初期的以国内市场换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委托国外工厂代工,到并购国外乳企、直接投资建厂、合作研发,再到打造国际化品牌、布局国外消费终端。
经过多年国际化实践,我国一些大中型乳企突破资源和技术瓶颈,软硬件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乳品供给更加多元、丰富,市场规模大幅增加,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更好地满足了国内不断升级的乳品消费需求。
正如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所说的那样,当前,中国乳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因此必须积极“走出去”,利用国外品牌和先进技术缩小竞争差距,从而培养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品牌。
近几年,国内乳业市场整体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自2010年光明乳业收购新西兰Synlait公司51%股权,拉开国内乳企国际化序幕以来,中国乳业国际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一方面表现为,中国乳品企业海外投资力度加大,我国先后有多个乳品企业走出了国门,包括伊利、蒙牛、光明、飞鹤、贝因美、辉山等一批大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国外资本和国际乳业巨头大量进入中国,纷纷同本土乳企展开各种合作,抢滩中国市场。
在笔者看来,乳企国际化程度提高的同时,乳业国际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可以说中国乳业和世界市场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乳业市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中国乳业的波动,进而影响到每一个中国奶农。
当前,中国乳企发展仍然处于比较艰难的时期,中国乳企“走出去”的前景可以说是“机遇不大,挑战不小”。
事实上,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就是国际竞争,乳企在国内其实早就已经参与了国际竞争,目前,国内乳业有了很长足的发展,对企业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
此外,中国乳企“走出去”是要求生存、图发展,而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企业需要立足于国内市场,依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国家也需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帮助企业扫除发展障碍,从而促进乳企更好地“走出去”。
在笔者看来,尽管中国乳企需要不断加强国际化水准,但也不可以盲目“走出去”,而是应该做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科学平衡,中国乳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要关注产业链最前端的奶农,要做好平衡,适当关注他们的利益,当然,企业都是逐利的,需要出台政策来引导和平衡。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