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巨大体量的经济,如果没有“中国制造”的强力支撑,肯定根基不牢。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还是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但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是有相当的紧迫性。
近日,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德勤联合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称,自2005年以来的10年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5倍,比1995年涨了15倍。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等诸多挑战;报告预计,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将在2020年实现被美国反超,下滑至第二名。
就在今年4月初,德勤全球全球消费与工业产品行业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指出,中国在2016年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居第一。报告同时认为,美国正在开发包括智能互联的产品和工厂的先进制造技术,在预测分析以及先进材料方面也属世界领先,而这些因素正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反观中国,目前虽仍居全球制造业竞争力大国之首,但在人口老龄化、本地经济放缓与劳动力成本上涨等诸多挑战下,未来5年内恐被美国反超,退居第二。笔者注意到,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此次与德勤联合发布的报告,在涉及中国制造竞争力方面,大体是对4月报告观点的重申与再次警示。
当然,也有不少研究者指出,德勤的相关分析与预测,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具有不应低估的参考价值。至于未来5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将被美国反超,这种判断及研究的权威性,相关数据的准确性,恐怕还有争议,也未必那么可靠。当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具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可制造企业的成本快速上升也是不争的事实与挑战。古人云:“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国制造”要“敢立潮头唱大风”,不能等着被美国反超!
中国巨大体量的经济,如果没有“中国制造”的强力支撑,肯定根基不牢。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还是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但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是有相当的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讲话,意在推动“中国制造”的提质增效升级,提升国家制造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以及全球资源配置的约束、创新环境和管理效率等因素,加上美国的“制造业回归”,无疑都对“madeinchina”的全球竞争力地位整固形成很大压力。目前,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是站在一个历史发展新阶段。例如,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关键领域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近年来在中国制造业规模扩张与优势地位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铁、新能源电池、特高压输变电等方面已跨入全球先进行列的同时,“洋马桶”等现象又凸显“中国制造”品牌化发展的滞后。此外,制造业投资乏力、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中国经济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动能有待进一步积蓄。这些困扰“中国制造”的困难与问题,中国的决策层显然已经清醒的认识,并从国家层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在全球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关口,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关键阶段,“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现阶段又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动中国发展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和创新驱动转变。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把建设制造强国作为国家战略,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推进。可以说,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的“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都是为了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中国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高端制造业、电子商务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及未来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低成本驱动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趋势将是长期、不可避免的过程。中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惟一应对之策,主要还是尽快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此外,我们也要意识到,土地、能化、物流、银行借贷、税收等成本问题,尤其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度约束和环境建设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相关改革,改革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