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发生后,一些企业停收限收生鲜牛奶,部分地区出现奶农倒奶现象,并呈扩大蔓延趋势。有奶农说,奶牛是张嘴的动物,每天要吃要喝,那奶是要一天挤3次,如果两天不挤奶,奶牛就废了。挤出来的鲜奶公司不收,只好倒进下水道。对此,农业部21日要求各级农业和畜牧兽医部门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维护保护奶农合法利益、保护奶农的生产积极性,确保少倒奶、坚决不杀牛。(新华社9月23日电)
相比企业集团,奶农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由于自身的天然的弱势,在危机之下,他们免役力最低,抵抗力也是最弱的,一旦未来不确定性增加,唯一的做法只能是倒奶、杀牛、转产或破产。
在这一场公共危机之下,如果说各大“毒奶粉”生产厂家“罪有应得”的话,那么,奶农作为一个沉默的群体,则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一方面,他们不仅在承受巨大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还得遭受“强势集团”的嫁祸。三鹿奶粉被查出添加了“三聚氰胺”之后,三鹿集团就一度想把责任转稼给奶农。这种借口显然很白痴,也很卑鄙,作为采购方,难道不需要有一套系统的安全的检测、验收程序?而且,三鹿卖的更多的是产品标准,保证产品质量是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毒奶粉”事件的负面影响,表面上看是一次企业品牌的危机,其背后则是中国制造的危机,但其本质,却是政府信用危机。毫无疑问,质检部门的不作为,是导致“毒奶粉”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要拯救奶农,先得拯救政府的信用危机。只有一个令人信得过的政府,才能保证产业链各环节的安全生产,促使产业的健康发展,最终维护奶农的合法权益。每一次的公共危机事件,信息公开都是解决事件的最有效方法。在这里,信息公开的含意,不仅包括公开事件真相和追查相关当事人的责任,另外,还应该公开有效信息,比如公布合格奶粉厂商名单,以拯救市场信用,重建市场信心。从短期来看,要帮奶农度过危机,就应该帮市场找回信心。
三鹿指责奶农在牛奶中添加了“三聚氰胺”,相应地,我们并没有发现奶农有什么回应,奶农的声音再一次缺席。由于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原子式的奶农根本无法参与市场博弈,“话语权”极其微弱,再加上信息不流通,无法做出正确的市场预期。这一切,不仅决定了奶农在整个流通环节中分得的利润最少,也注定了今天他们在危机中的脆弱性。除了忍痛“倒奶”,他们根本无法为自己的权益作哪怕一点点维护。
当今中国,“利益集团”的存在已经不可否认,然而,占全国人口70%多的农民,却仍然沙子般散落在乡间田头。即使许多地方有农业协会,但官办色彩浓厚,根本无法做好一个农民代言人的角色。这些年来,为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国家出台了许多措施,各种各样的红头文件上传下达,但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又有多少呢?奶农们需要来自政府和他人的保护,但是,更需要法律允许他们自己保护自己。对于手无寸铁的弱势群体来说,最强大的资源莫过于自己的组织。但遗憾的是,社会的自生组织力量往往被政治和资本的力量联手瓦解。在中国,农业协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并不宽松,许多人仍对农民协会心存疑虑,舆论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远远不够。这一切,或许,都是导致今天奶农“倒奶”的原因。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