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5年全球门窗需求预计将达到1,920亿美金

 中国报告网讯:

       内容提要: 而2015年止,高能源效率之门窗需求,受到消费者意识提升及税收减免等政府辅导带动,预计将以超越整体市场之速度急速增加。


       中国报告网现已发布:中国门窗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2-2016)

      全球门窗需求以年率6.8%成长,预计于2015年达到1,920亿美金规模,与2005年至2010年将相比,为十分急速之成长。


       已开发国家,尤其是美国,因2010年需求不振,其回收之利益势必更加扩大。


       住宅用建筑建设市场中门窗之需求将会超越非住宅用市场。


       已开发国家因2009年至2010年之不景气,对住宅用建筑建设市场带来极大之负面影响。


       而2015年止,高能源效率之门窗需求,受到消费者意识提升及税收减免等政府辅导带动,预计将以超越整体市场之速度急速增加。


       防爆门之销售,也因根本性对安全之疑虑,将特别于已开发国家之非住宅用市场中有超越市场平均之收益 。


       全球最大门窗市场之中国,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将于2010年的27%增加到2015年的30%。


       快速经济成长及工业化,加上平均居住空间的扩大,将可支撑收益之增加。


       中国门窗需求虽以9.2%之强势成长率每年持续增加,但与过去10年相较下,预估成长可能减缓。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工信部召开水泥行业稳增长座谈会 部署产能治理与供需平衡工作

工信部召开水泥行业稳增长座谈会 部署产能治理与供需平衡工作

10月20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消息显示,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近日组织召开了水泥行业稳增长工作座谈会。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研究部署推动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5年10月22日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旧明显 2023年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0%左右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旧明显 2023年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0%左右

当前,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明显,整个水泥行业呈现“需求趋弱、库高价低、效益下滑”的运行特征。尤其是2023年以来,水泥需求继续下降,竞争愈加激烈,水泥价格不断回落,行业效益大幅下滑。

2024年01月25日
2024年1月我国绿色建材又迎来新政策方案  未来两年行业营收有望超3000亿元

2024年1月我国绿色建材又迎来新政策方案 未来两年行业营收有望超3000亿元

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绿色建材整体还处于发展初期,与海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材发展程度还不高,在国内市场还没有被大众所熟知,但绿色建材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未来其市场也有望进一步扩大。

2024年01月13日
双碳目标下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各大水泥企业开始推进低碳水泥生产工艺

双碳目标下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各大水泥企业开始推进低碳水泥生产工艺

水泥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主要用于制作混凝土、砂浆、砖块等建筑材料,从产量来看,自2023年3月开始,我国水泥日均产量基本为下降趋势,到8月份开始回升,到2023年9月我国水泥日均产量为629.6吨,同比下降7.2%。

2023年10月24日
企业竞争处白热化状态 推进绿色建材下乡为家居建材行业的又一新方向

企业竞争处白热化状态 推进绿色建材下乡为家居建材行业的又一新方向

除此之外,此次第14届建材家居博览会的推进绿色建材下乡也将为行业发展指明新道路。传统建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存在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碳排放高等问题,而推动绿色建材下乡,不仅仅是促进国内家居建材行业市场的扩容,同时也是助力“双碳”目标达成,促进绿色消费、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

2023年09月27日
21家家居企业选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 绿色环保发展方向大有可为

21家家居企业选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 绿色环保发展方向大有可为

2023年3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平台发布关于了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的通知,其中有21家家居企业被国家选为认可的绿色制造企业,这也是近年来家居企业入选绿色制造名单最多的一次,同时这也意味着家居行业将正全面跨入绿色、低碳发展新阶段。

2023年04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