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街访:迎世博九曲桥换装市民意见不一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建筑这本“石头和木头的史书,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而城市的“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一位文物专家对笔者说,我们现在对于老建筑的保护,目的不是开发,不是赚钱,而重在传承!这样严肃的命题,让上海正在进行中的保护建筑“着装”问题,愈发举步维艰起来。所谓众口难调,豫
园九曲桥刚上完色,便有文物爱好者抱怨,“粉色系”破坏了老城厢整体美感;按照整洁美观的传统,一些石库门建筑被刷成了白色,马上有专家疾呼:千万不要造成“保护性破坏!”
九曲桥披上粉妆争议四起
近日,有读者向笔者反映,著名的豫园九曲桥被刷成了亮眼的“粉红色”,“接受不了。”不少热心网友把拍下的照片传至各大论坛后,引发了激烈讨论。“难道是hellokitty(凯蒂猫)附体了?”有网友这般戏谑。
笔者随后实地探访了被“粉妆”的九曲桥。虽然时值酷暑,但豫园内依然是游人如织,九曲桥上争相拍照留影的游客络绎不绝。随机采访了几位游客,他们皆表示,九曲桥这么一修,干净了,漂亮了。更有一位老外告诉笔者“Pink?Ilikeit!(粉色?我很喜欢)”
不过一些对九曲桥有着深刻记忆的上海市民则认为“粉妆”破坏了湖心亭及其豫园周边建筑的整体协调性。一位陪着自己外地亲戚前来游玩的陈女士遗憾地表示,这种“粉妆”实在太刺眼。“湖心亭和周边建筑都古色古香的,为何偏偏九曲桥要弄成这样?!”
曾在十年前负责豫园商城所有店招设计工作的顾炎培老先生在得知豫园九曲桥被涂成粉红色后颇为惊讶。“为什么不和湖心亭和三穗堂的颜色统一起来呢?”顾老表示,豫园的周边建筑色调都采用了偏紫红色的涂料或油漆。他建议相关部门今后在对老建筑施工维护时一定要注重整体性。
顾炎培举例说,十年前,豫园的商家的店招被要求统一。他找来了知名的书法家,为每一家商店书写招牌。随后在制作中,采用金字黑底。“这其中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吻合中国传统的说法‘金字招牌’。”但是,老顾称近年来许多新商家的加入已经破坏了这一整体性,五颜六色的店面招牌让人看花了眼,实在不符合豫园古朴悠远的文化氛围。“现在,九曲桥刷成了粉红色,这真是……”
带着疑问,笔者找到了负责九曲桥项目施工的豫园商城工程部经理顾先生。顾先生手执一张2007年4月26日拍摄的照片告诉笔者,其实九曲桥的这次重新粉刷是豫园的传统。“每过几年,工程部都会对桥身进行粉刷。一是保护水泥质地的桥身不被雨水侵蚀,二是时值梅雨季节,经过雨水的冲刷后,桥身的粉红色会慢慢变淡。两个月后便可恢复原本桥身的颜色。”为了打消笔者的顾虑,他表示施工前已经得到了专家组的认证,并且出示了一张市文管委下发的批文。批文上明确同意工程部在对九曲桥不改变原貌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施工维护。
据了解,在民国初期,豫园的九曲桥本是木质结构,但一场大火几乎全毁了桥身。解放后,相关部门根据以前的照片记录,采用水泥重新浇注了九曲桥。而对九曲桥进行涂料粉刷保护则可以追溯到十五年前。
石库门“刷白了”
要整洁,还是要内涵?
如果说,豫园九曲桥的新装扮有人赞有人弹,而且还有“变脸”的机会。那一些代表着上海海派建筑风格的石库门则没有如此好运。近年来,在老城厢石库门保护建筑的施工中,出现了一支无情的“粉刷大队”,他们的保护施工甚至被有些专家直指为“保护性破坏”。
“又有石库门被刷成大白面了。”喜欢用相机记录老城厢生存状态的网友席子向笔者爆料说。对海派城市文明推崇备至的一些文物爱好者认为,近年来,保护建筑过程中的失当情况时有发生。据了解,一些紧靠路边的石库门建筑是最早受到“粉刷大队”侵袭的。笔者走访发现,成都北路上的一排建筑已被“粉刷一新”,变成清一色整洁的白色,但遗憾的是,石库门建筑中老式的红色木窗和刺眼的白色外墙,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济南路、吉安路、顺昌路一带,多幢有近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建筑竟被刷成了“阴阳脸”。站在这些弄堂的入口往里望,会发现从墙底刷至墙腰处的白漆异常醒目,就像拉了一块白布,一直绵延到弄堂尽头。
一位资深摄影师告诉笔者,现在许多新人拍外景点名要有石库门。但除了新天地、田子坊、衡山路的一些石库门建筑可以选择外,其他地方拆的拆、刷的刷,根本入不了镜。这让笔者想起一位意大利导演的自豪话语,“在意大利拍历史剧,根本用不着在摄影棚里搭景,将马路边的广告牌一撤,就是自然完好的历史画面。”
如果说,有的石库门建筑粉刷,只是破坏了建筑原有外貌和环境的整体性,那有些保护性施工,则干脆直接破坏了建筑的完整性。一位文物爱好者在论坛上贴出照片称:离老城隍庙几步之遥的王医马弄有一大片石库门,其中的一处门头颇有名气。因为门头上的两只石狮子做工精细,表情生动。但谁料,今年年初,两只石狮子一夜间成了“白狮子”,且原本稍有破碎的部位,竟被施工者自作聪明地补好了。
这种严重违反“修旧如旧”保护原则的行为让众多文物爱好者痛心不已。但老墙已刷,石狮已补,一些网友感慨道,现在能做的或许只是赶紧拿起相机,在老建筑变成怪模样前,完整记录它们原有的样子吧。
阮仪三教授最痛心修复造成的破坏
“虽然上海的老石库门越来越少,但是保护工作从来没有停止过。”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接受笔者采访时认为,对于上海石库门的保护,第一步是不拆,保下来。接下来需要从外表入手,让其慢慢恢复原本的面貌。据其介绍,陕西南路上的步高里对石库门外表的维护值得推崇,而新天地的建筑虽然改变了整体格局,但是就外表来说,也做得不错。
对于保护过程中不恰当的涂刷石库门的行为,阮仪三严厉地指出,这种“涂脂抹粉”很多地方都有,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大顽疾。“这就是所谓的‘保护性’破坏,除了一味地刷成白色,一些美化工程中将石库门原有的镂空栏杆做成了石护板,把原先的踢脚线抹平等等。”阮仪三曾亲自去过一些修缮过的老房子,看完后觉得很可惜、很痛心。“一些修复反而造成了结构的破坏。工人们把木门木窗拆掉,换成了铝合金门窗,把原先的马赛克地板掀开,换成大理石的地面。要修复老建筑的话,必须遵循‘三原’原则———原材料、原风貌、原工艺,不能随心所欲。”
阮教授向笔者介绍,最适合石库门建筑的修复,其实就是最最简单的“清水砖墙”。他解释道,清水砖墙就是砖墙外墙面砌成后,只需要勾缝,不需要对外墙面进行装饰。但对砌砖质量要求高,灰浆要饱满,砖缝规范美观。相对混水墙而言,这样的外观更符合上世纪30、40年代石库门建筑的原貌。
阮仪三表示,石库门的建造属于上海独创,结合了中西的建筑风格,极具艺术与实用的双重价值。虽然石库门的营造技艺已经入了“非遗”,但是真正精通的传承人却少得可怜。“砖雕师、木雕师、甚至设计窗户的手艺人都是来完善这个技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位文物专家告诉笔者,虽然大家已经认同了老建筑保护的概念,但传承的原动力还不是很强。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德国的新勃兰登堡,有一座建于14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在“二战”中被炸得只剩外墙,但德国人并没有拆掉他。上世纪70年代,人们用钢桁架给教堂的废墟加上屋顶,到了9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筑师们终于得以实现人们长久以来的愿望:不再让它“傻站着”———而是保留它哥特式教堂的形式和空间,增添了现代音乐厅的声学功能,改建成了一座“音乐会教堂”。“建筑的保护其实一直贯穿于一个民族的文明史。”
保护要有敬畏之心
知名古镇朱家角近日又传出将对整体建筑进行外墙粉刷的消息,对此,阮仪三教授投了反对票,“朱家角,请不要再刷了!”教授告诉笔者,他已多次致电有关方面,希望大家能意识到保存古镇原有面貌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侯卫东认为,对老建筑的“保护”,最重要的是保证“建筑核心要素不被迁移和受到破坏”,这考验规划建筑者是否能深刻洞察和把握每一座老建筑的核心价值要素,是否有灵活、生动、巧妙的设计语言。“保护并不是一丝一毫都不能动,关键是要有敬畏、善待之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钱宗灏如此说道。
很多文物爱好者至今念念不忘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为怀念北京“消失的城墙”而留下的一些文字,季先生说:“一个城市的原始风貌,也属于古迹一类,如果不妨碍大局,保留一下,留一点旧日的风貌,也是有益无害。”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