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北京建材市场责令63种不合格商品退市


    日前,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对全市建材市场销售的防水涂料、胶粘剂、板材、木地板、坐便器、水嘴、乳胶漆、木器漆、管材、腻子10大类室内装饰装修商品的质量检测结果,又有63种不合格商品被责令退出市场销售。  

    虽然近年来监管加大,劣质建材已经越来越少流入市场,但远没有销声匿迹。每次抽检仍有不少劣质建材产品被强令退市。  

    北京建材行业协会市场流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振彪说,目前建材市场主要由各级工商管理部门和质监部门管理,但由于建材门类太多,政府管理力度不够,导致劣质建材仍然在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整治建材市场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  

建材市场管理仍显失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材制品已逐渐成为市民消费热点。但建材装饰业涉及2500多种门类、近3万个报价,其中隐藏着的诸多猫腻蒙住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睛。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家庭装修引发疾病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杀手多是劣质建材散发出的有害物质。  

    中密度纤维板大放甲醛毒气,机织地毯一踩就变形,强化木地板耐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频频见褚报端。“建材业太乱,商家卖货是下套,顾客买货是挨宰。”一度成为消费者对建材市场的评价。  

    “北京建材市场已经相对规范,但虽然各级质检总局和工商局对建材市场的整治已经持续多年,但从北京市工商局的监测结果看,北京建材市场仍不容乐观,很难避免所有劣质建材流入市场。”刘振彪说。  

    一些装修公司或设计人员受金钱驱使,也为劣质建材开了后门。由家装公司推荐产品和经销商已成为惯例,而不少经销者和家装公司都有类似于“回扣”的内部契约。由于建材之间价格差异巨大,这种价格差成为设计师、施工单位获取回扣的一个黑洞,不少家装公司最后都使用了外观相似但价格悬殊的劣质建材。  

    据了解,正规家居建材城往往都有一套监管机制督促商家诚信经营,然而有的卖场监管非常缺乏,甚至出现卖场和商户互相包庇的情况。  

    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会长、专家办公室主任贾中池透露,部分建材卖场的监管缺位正是导致劣质建材频频现身的原因之一。贾中池建议消费者买建材要到具备先行赔付服务的建材城购买产品,如果后期遇到问题能够尽快得到解决。  

    最新的消息显示,随着城市居民对房屋装修质量要求的提高,往往青睐环保型建材,各种劣质装修材料开始逐渐向农村市场流动。  

    北京市场协会家居分会秘书长刘晨坦言,由于北京市场监管相对严格,对市场准入制控制更好,所以劣质建材想进入北京的难度加大,最后不得不逃向农村。但是农村毕竟不是装修的主流市场,但这样的现象也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劣质建材混迹知名楼盘  

    今年2月,广东省质监局对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等7个市的商品楼盘工程使用产品质量进行专项监督抽查。抽查发现,约有两成建材不合格,广州荔湾区和越秀区某著名地产商开发的两个楼盘均被查出有使用不合格的建材。  

为何劣质建材屡禁不绝,频频现身市场,一些劣质建材甚至进入知名楼盘?  

    “劣质建材出现在楼盘中主要是因为在工程层层转包过程中,从开发商到承建方,都极力想把属于自己的利润蛋糕切割得最大,将建筑成本压缩到最小,加之后期工程质量监管机制的缺失,所以他们和供货方、施工方互相联手,为伪劣产品大开方便之门,而消费者往往并不知情。”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行业发展部主任王本明说。  

    刘振彪说,目前建材市场的管理部门主要是工商局和各级质监局,工商局主管建材市场的流通领域,而质监局主要是负责抽查和抽检,管劣质建材的源头。各种建材要想进入市场必须要符合国际相关标准,如水泥、门窗、板材等建材企业还必须有生产许可证。要进入建材市场的商户也要提供所有相关证件。但是由于建材企业太多,建材门类太杂,行业准入条件过于简单,政府的管理力度又跟不上,才导致劣质建材无法彻底退市。  

    而不少建材市场都缺乏政府有效的监督也造成有些建材市场行政管理无法真正落实。单靠一个或少数几个部门的力量要整治建材市场,难度相当大。  

    贾中池坦言,由于建材行业技术门槛较低,建材企业遍地开花,很多都是作坊式的。例如涂料行业的门槛就很低,很多企业都没有像样的设备,甚至不少连营业执照都没有。加之卖场监管不力,出现问题就难免了。  

    刘振彪还补充,在流通市场上,建材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够高,且流动性大,对建材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很不利。  

    事实上,虽然质监部门每次都会把抽检结果转给建设等相关部门处理,但处罚力度显然不够。消费者很少听说过哪个品牌被永久性被逐出建筑领域。也正因如此,不良企业才敢于肆无忌惮继续生产劣质建材。  

    此外,虽然建材行业已经出台了多个国家标准,但很多当时确定的指标随着建材行业的激烈竞争,一些检测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消费需要了。推进安全标准化、积极制定各类安全标准也显得更加重要。  

    “国家的相关标准一直在完善,也在逐步修改发布新的标准,在一些城市还有更高的强制性。但关键是标准有了政府怎么去执行,执法力度深入到什么程度?现实的情况是建材市场太过庞大和分散,相关政府部门的人力和资金可能都无法支持其对建材市场的管理达到一定强度。”刘振彪说。  

    刘振彪认为,政府除了应当坚持扶优扶强,引导建材企业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外,为了打破这种建材市场的无序,政府必须需要花大力进行建材市场专项整治,而且这种整治是长期的。要严厉查处建材生产、销售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整治区域性建材生产经营违法活动,治理整顿假冒伪劣问题突出的建材市场。还要查处建设工地和装饰装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据了解,尽管国家质监总局也频频加大对建材市场的抽检次数,但力度仍然不够。由于建材不象食品对消费者影响那么直接迅速,导致质监部门往往对是对食品工业的关注力度超过建材,即使建材出了问题,也可能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  

    刘振彪说,目前政府已经意识到在管理建材市场时人手不够的问题,也开始逐渐考虑将一些管理工作转移到行业协会手中,政府通过购买协会的服务还解决管理力度不够的问题。  

    贾中池还表示,除了应提高执法监督人员素质和执法能力,完善政府安全监管机制,也要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学会、中介机构和监理企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加大新闻、舆论和工会等社会监督力度。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旧明显 2023年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0%左右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旧明显 2023年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0%左右

当前,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明显,整个水泥行业呈现“需求趋弱、库高价低、效益下滑”的运行特征。尤其是2023年以来,水泥需求继续下降,竞争愈加激烈,水泥价格不断回落,行业效益大幅下滑。

2024年01月25日
2024年1月我国绿色建材又迎来新政策方案  未来两年行业营收有望超3000亿元

2024年1月我国绿色建材又迎来新政策方案 未来两年行业营收有望超3000亿元

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绿色建材整体还处于发展初期,与海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材发展程度还不高,在国内市场还没有被大众所熟知,但绿色建材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未来其市场也有望进一步扩大。

2024年01月13日
双碳目标下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各大水泥企业开始推进低碳水泥生产工艺

双碳目标下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各大水泥企业开始推进低碳水泥生产工艺

水泥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主要用于制作混凝土、砂浆、砖块等建筑材料,从产量来看,自2023年3月开始,我国水泥日均产量基本为下降趋势,到8月份开始回升,到2023年9月我国水泥日均产量为629.6吨,同比下降7.2%。

2023年10月24日
企业竞争处白热化状态 推进绿色建材下乡为家居建材行业的又一新方向

企业竞争处白热化状态 推进绿色建材下乡为家居建材行业的又一新方向

除此之外,此次第14届建材家居博览会的推进绿色建材下乡也将为行业发展指明新道路。传统建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存在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碳排放高等问题,而推动绿色建材下乡,不仅仅是促进国内家居建材行业市场的扩容,同时也是助力“双碳”目标达成,促进绿色消费、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

2023年09月27日
21家家居企业选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 绿色环保发展方向大有可为

21家家居企业选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 绿色环保发展方向大有可为

2023年3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平台发布关于了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的通知,其中有21家家居企业被国家选为认可的绿色制造企业,这也是近年来家居企业入选绿色制造名单最多的一次,同时这也意味着家居行业将正全面跨入绿色、低碳发展新阶段。

2023年04月21日
2023年1—2月份我国建材及非金属矿商品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进口金额同比增长54.8%

2023年1—2月份我国建材及非金属矿商品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进口金额同比增长54.8%

1—2月份,规模以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7%。在重点监测的31种建材产品中,有8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23种产品产量同比下降,增长产品种类有所回升。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水泥产量2.0亿吨,同比下降0.6%,环比回升11.7个百分点;平板玻璃产量1.5亿重量箱,同比下降6.6%,环比下降0.2

2023年04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