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是否信谣传谣,与人的知识和阅历有很大关系。不少中老年人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媒介素养比不上年轻人,容易掉入网络谣言的陷阱。中老年人自身要对从网络中了解到的内容提高辨别能力,做个耳聪目明的“吃瓜群众”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网络安全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
最近,朋友圈不断有人分享“防蚊妙招”:“一滴香油滴在手上,两只手抹一下,拍打在宝宝手和脚上。最后手上没油了,但还有香油的味道,再轻拍一下宝宝的脸。爬山下来,蚊子都躲得远远的”。事实上,并没有科学依据证实香油能驱蚊。油性的东西都会产生油膜,相当于皮肤上产生了一层物理阻隔,蚊子不容易叮上。但时间一长,油腻感消失了,保护膜就会消失。所以,香油本身不能驱蚊,而油膜驱蚊的效果非常有限。更何况,油性液体涂在身上很不舒服,得不偿失。
也有说法称,被打烂的蚊子尸体残骸可能进入皮肤,引起真菌感染,甚至会导致死亡,一名美国妇女就因此死亡。因此当发现蚊子在吸血时,最好轻轻将蚊子弹走。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文章,确实报道过一个案例,有一名57岁的妇女因真菌感染导致大面积脑梗而死亡。通过病理检查,研究人员确认她是感染了一种真菌,感染的原因可能是打死的蚊子残骸。但这种真菌只有在免疫力非常非常低的人身上才会致病,对于健康人群,这样的感染几率是很小很小的。也就是说,这只是一个罕见病例,大家无需因此恐惧拍死蚊子。因为蚊子叮咬还可能造成疟疾、登革热、丝虫病、脑炎、黄热病等并不罕见的疾病。所以,发现蚊子,消灭它是第一要务。
除此之外,还有滚烫的鸭梨水能够抗癌;驱蚊手机软件和“声波驱蚊器”可以驱蚊;能量饮料提神醒脑抗疲劳,随意饮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每天都会用富有年代感的表情问候“早上好”的老妈信了,还在第一时间把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文章转发给我,叮嘱着一定照做。
日前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中老年网民群体遭遇比例最高的网络风险是网络谣言,占比66.2%。 《报告》显示,中老年人上网行为带有明显的家人和熟人社交属性,期待通过互联网加固情感联系。只是当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与子女分居两地,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是疏离的,子女的情感陪护更是跟不上的,不少中老年人转而向朋友圈寻找存在感和认同感,期待借助他人力量化解生活中的不便。此时,开篇就嘘寒问暖、鼓吹传统家庭社会秩序、充满“情感引诱”元素的“谣言帖”,特别容易赢得中老年人的心理好感。如果再伴有“央视报道”“人民日报”等截图,相信媒体权威的中老年人更会深信不疑,立刻转给子女看看,却不知是着了“有图未必有真相”的道,成了谣言的无意识传播者,被“移花接木”的权威媒体也顺带做起了“背锅侠”。既然查明了病因,接下来就要对症开药。一方面,中老年人自身要对从网络中了解到的内容抱有适度怀疑,哪怕再顺理成章,也不妨多加查证,提高辨别能力,做个耳聪目明的“吃瓜群众”。同时,还要争取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做个耳聪目明的“舆论领袖”,对老伙伴们给予积极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心病还须心药医,作为子女的我们,与其唠叨埋怨,不如从关心父母长辈的角度入手,多一些电话问候,多回家看看,多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用正面信息替代各类谣言,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亲情的温度,帮助他们耳聪目明起来。
资料来源:互联网,观研天下整理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