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洁空气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共同完成的《2030清洁空气市场展望报告》,首次系统剖析了未来经济发展与重点行业市场机遇。即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和移动源排放控制、环境监测的市场将分别超过14万亿元、2万亿元和1300亿元,室内空气污染防治将带来1.7万亿元市场;燃煤、工业源VOCs污染防治将分别产生超1万亿元、近8000亿元的市场空间。
自2013年“大气十条”发布以来,我国部分城市的PM2.5浓度降幅达到甚至超过30%。《2030清洁空气市场展望报告》建立了以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为约束的经济发展模型,预测到2030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将超过60%,煤炭占总能耗比重低于42%,清洁能源占总能耗比例达22%,新能源汽车年销量或超1500万辆,这些变化会带来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等。
过去五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取得了突破式进展。
据初步测算,为实现2017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五年内资金投入达1.84万亿元。到2030年,中国清洁空气部分重点领域或将迎来超20万亿的市场机遇。上述数据出自4月17日在北京发布的《2030中国清洁空气市场展望》报告。
报告以2030年全国所有城市实现空气质量达标为预期,设立了以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为约束的经济发展模型,预测了未来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方面将带来的巨大变化。以此为基础,预测了燃煤污染治理、工业源VOCs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移动源污染防治、新能源汽车、室内空气污染防治这6个重点领域的市场空间。
根据原环保部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2017年全国338个城市中仍有71%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标。除了颗粒物污染,许多省市还面临着臭氧污染的新威胁。这些都是2030年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的挑战。
挑战也意味着机遇。课题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毛显强介绍,到2030年,中国GDP模拟值将达到140.68万亿元(按2012年不变价计算)。届时,一产占比逐渐降低但降幅不大,三产占比则将达60.02%,相应地,2030年二产产值仅占经济总量的33.84%。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空气清新香片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
》
从能源结构来看,毛显强表示,能源消费总量将在2030年之前达峰。到2030年,煤炭占总能耗的比重降至41.8%,化石能源占比降至77.4%,清洁能源占比达到22.6%。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可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程度或将超过50%。移动源排放水平与发达国家持平,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1500万辆。
对重点技术领域来说,实现上述目标将带来超过20万亿的市场增长。该报告项目组、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BCAA)主任解洪兴介绍称,燃煤污染防治所涉及的超低排放将释放2800亿元的市场空间。其中电厂改造市场超1000亿元,非电市场市场可达1700亿元;清洁取暖初始投资市场规模在2021年将累积到约7000亿元,到2030年累积市场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考虑燃料部分市场则会增加到4万亿以上。
环境监测所带来的设备市场空间将超过800亿元,第三方运维市场有望突破500亿元。重型柴油车颗粒物防治,轻型汽油车尾气排放控制、蒸发排放控制以及油品质量升级将产生约2万亿元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是这6大领域中市场最大的,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新增乘用车、中大型客车以及乘用车充电服务未来市场将超过1.4万亿元。室内空气净化市场增速也很迅猛,需求将超过1.7万亿元。
不过,过去1.84万亿元投入诞生的清洁空气领域独角兽可谓凤毛麟角。BCAA副秘书长李连飞表示,优秀环境技术应用目前面临着一些瓶颈,包括创新技术缺少示范试点机会、管理部门对新技术了解渠道有限、创新技术团队缺少高效专业服务等。
青云创投战略研究总监卢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清洁空气领域处于市场早期,还没有容纳大量高盈利公司的市场体量;行业发展过于依赖政策,对企业来说增长性不是很稳定;该领域“2B(面向企业)”企业多,导致资本市场关注度比较低,PE倍数整体比较低。
报告发布会现场,一位清洁空气初创企业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公司融资需求并没有那些互联网明星初创企业多。一般来说,公司预期客户数量和需求将增长,或需要互换客户资源时,会寻求融资。
为寻找、培育下一个独角兽,BCAA今年在征集第四届创蓝奖的同时,启动了创蓝未来独角兽的征集。
BCAA秘书长凌炫表示,通过征集,希望发现尚未商业化、但极具潜力的清洁空气技术,并助力技术快速发展,与市场接轨。今年的独角兽征集面向末端空气污染控制技术、清洁交通和新能源车/船/飞机、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储能与能源管理、监测和数据管理、室内空气净化与防护及其他领域的企业和团队。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