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养老金十四连涨,我国养老行业亟待快速发展

       正如此前市场预期,今年养老金正式迎来十四连涨,涨幅5%左右。预计将有1.14亿名退休人员受益。不过,值得注意的是,5%这一数字也创下了近年来养老金涨幅的新低。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2018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明确从2018年1月1日起,为2017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17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左右。

      养老金涨幅降至5%的依据是什么?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是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变化、职工工资增长情况以及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等多个因素最终确定。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随着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以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15年起降至7%以内、去年为6.9%。从职工工资增长情况看,职工工资涨幅平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率自2014年降至10%以内,2016年平均工资增长率为8.9%。与此同时,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领取养老金人数不断增加,养老负担以及养老保险收支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5%的增速是合理的,也是可负担的,体现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思路。

      不过,张盈华也指出,2017年我国CPI涨幅为1.6%,5%的养老金涨幅,意味着领取养老金后的生活水平仍会有所提高。

      未来基础养老金增长还有多大空间?增速会否继续下滑?在专家看来,维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重在开源,除了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外,还依赖于养老金投资渠道的拓宽和改革。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良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还要健全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三支柱”有机结合的养老保障筹资体系,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资金有保障、服务能到位、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养老行业市场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方向评估分析报告

      面对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各地政府积极应对,“中国式养老”的各种模式在试点、推广。但记者近日围绕养老问题在全国多个地区进行调研时发现,受发展水平、资金投入、制度设计等各方面的制约,在“中国式养老”体系形成的道路上,同样存在着一系列特殊的困惑与瓶颈。专家认为,破解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各部门、全社会共同努力。

国内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养老投入:老龄化速度加快与“未富先老”

      地处江苏省南通市的如东县,2014年年底60岁以上人口比重创纪录地达到了29.26%,成为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有人对比全国的平均水平,称江苏如东提前20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然而对于如东所在的江苏省而言,老龄化压力却远没有“20年”这么遥远。2014年年底,江苏全省老龄化比例已经达到20.57%。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在过去短短一年间,全国老年人口增加了1200多万人。如果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未来不到1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就将再增加1个亿。

      而在2亿多老年人口中,高龄老人有24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有3500万,低收入贫困老人2300万,任何一个特殊老年人群体数量都超过了许多中等发达国家。

      基数巨大、增长迅速、结构复杂——面临如此严峻的养老挑战,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养老服务能力却还远没有达到人们预想的要求。无论是在居家社区养老上的投入,还是养老机构中每千人床位的数量,目前都还处于跟跑的阶段,远远无法满足高速老龄化的需求。

      出现如此的保障断层,归根结底是我国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决定的。

      1999年末,当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开始进入国际通行的老龄化阶段时,我国的人均GDP仅有840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阶段时的水平。如果说大部分发达国家是“边富边老”或是“先富后老”,那么我国的老龄化则呈现出明显的“未富先老”特征。

      “一方面是传统养老模式的不断弱化,另一方面是现代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让我国养老体系发展整体滞后于老龄化的速度。”江苏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蒋同进认为,我国不仅要解决有地方养老的问题,还要解决老年人有钱养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要解决,否则市场发展就是畸形的。“老人的养老支付能力不能增强,养老市场的发展就缺乏根本的动力。”

      农村养老:人数众多与养老基础落后

      农村老人一生辛劳,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能力是经济来源的根本支柱,大多数都要“干到干不动”为止。而一旦老人丧失了劳动能力,就没有了收入来源,只能靠子女抚养。

      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在全国试点,基础养老金定为每人每月55元。六年过去了,尽管新农保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但养老金的标准却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对很多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而言,每月几十元养老金是他们仅有的收入。

      不仅如此,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缺问题非常严重,老年人活动场所非常少,基本没有健身设施,娱乐设施只有棋牌桌和简易的服装道具。

      在“中国式养老”的大格局中,涉及人口众多的农村养老是我国最大的特色,而这一群体而又最容易被遗忘,养老投入远远低于城市。

      随着我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弱化,加大对农村养老的投入倾斜,建立新型的居家社区机构相结合的农村养老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空置率高企并存

      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地处杭州市近郊,群山环绕之中,这座拥有300张养老床位的公办养老机构现在一床难求。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主任俞芹告诉我们,现在来这里登记的老人已经排到了三年以后。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类似杭州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这样“一床难求”的养老机构在我国的许多个城市中到处可见。不过与此同时,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空置率整体较高,全国平均达到48%。

      一面是“一床难求”的相对资源稀缺,一面是空置率高企的绝对资源浪费。这样的悖论和矛盾是如何出现的?

      作为社会养老体系的一个终端环节,养老机构的存在并不是为所有老人提供普适的养老服务,而是要满足特定群体的刚性需求。其中,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首先需要担负起“兜底”功能,也就是为五保老人,失能失智的低保老人等失去经济来源和基本保障的最困难群体提供最基本的养老服务。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兜底”线下的老人有限,如果坚持原有标准,则会产生巨大的床位空置;但如果仅以“男性满60岁,女性满55岁”的年龄为准入标准,则立即会产生床位供应紧张的问题。

      维持养老机构的正常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共资源,向更多有需要的老年群体开放床位是大势所趋。但哪些老人是真正有需要的,应该优先进入养老机构呢?
有着近十年养老机构工作经验的俞芹认为,失能失智应该是养老机构接收老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养老机构具备居家养老不具备的护理条件和医疗条件,对于自理型老人这些条件可谓是锦上添花,而对于失能失智老人而言,这些则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

      护理人员:人员匮乏与从业意愿低下

      对于天津龙福宫老人院负责人张文革来说,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招不到足够的护理员。
养老护理行业确实很辛苦,脏、累、苦、待遇差、工资低不说,有时碰到那些脾气古怪的老人,确实很难伺候。近两年,虽然我们在努力提高待遇,但短则一两天,长则一个月,很多人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张文革说。

      张文革面临的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养老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根据民政部门的规定,在养老机构中,养老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应该是1比3,但新华社记者在北京、天津、江苏、浙江、河北等多地走访养老机构时发现,能够按要求达到比例的微乎其微。护理人员与老人的比例保持在1比5、1比6都已经是“人员宽裕”的情况,有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和老人的比例高达1比10,这意味着一位护理员要照顾10位老人。
      “在世俗观念中,养老护理就是伺候老人吃喝拉撒,是低人一等的工作。”曾经在龙福宫老人院南开院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张军告诉记者,“护理人员的收入也很低,同样是照顾人,住家保姆一个月都能挣1万多块,养老护理员却只有一两千块的收入。”

      养老机构最需要的就是养老护理员,直接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但存在总量不足和质量有待提高的双重矛盾。尽管各类养老护理人员的绝对数量奇缺,但养老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却始终较低,并没有体现“物以稀为贵”的市场准则,人们从事养老护理的意愿不高,合格持证的养老护理人员流失严重。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目前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不到30万人,缺口高达1000万;就在这不到30万从业人员中,40岁以上人员占到一半以上,高中以下学历占到七成。养老护理基本成了“老同志干不动、中年人嫌太累、年轻人不愿干”的行业。

资料来源:互联网,观研天下GSL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商品二维码》新国标正式实施 “以码为媒”数字经济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中国《商品二维码》新国标正式实施 “以码为媒”数字经济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7月23日,中国新修订的《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通过统一技术规范,实现一个二维码整合价格结算、产品溯源、数字标签等全链条信息,为消费者、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更高效、安全的数字化服务。

2025年07月25日
突破93%!2024年中国检验检测仪器国产化率创新高

突破93%!2024年中国检验检测仪器国产化率创新高

7月14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截至2024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仪器设备总量达1067.01万台套,其中,国产仪器设备992.51万台套,国产仪器设备替代率创新高,数量占比突破93%,显示国产仪器设备在检验检测领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2025年07月16日
民政部、商务部牵头主办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 进一步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民政部、商务部牵头主办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 进一步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7月10日,民政部、商务部联合主办的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活动在山东省青岛市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惠老助老、品质生活”为主题,将持续至12月,旨在通过系列惠民举措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进一步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2025年07月11日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大幅下调征信服务收费标准 7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大幅下调征信服务收费标准 7月1日起正式实施

7月1日,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方微信消息显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降低征信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668号),自2025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的征信服务收费标准。

2025年07月02日
2025年第一季度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1%  我国正加速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型

2025年第一季度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1% 我国正加速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型

6月2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2025年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蒋彤介绍,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1%,专利授权质量保持稳定,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审查工作迈上新台阶。

2025年06月30日
内地与香港“跨境支付通”正式上线 居民可实时跨境汇款

内地与香港“跨境支付通”正式上线 居民可实时跨境汇款

6月22日,在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共同推动下,“跨境支付通”系统于6月22日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全面互联互通。今后两地居民可通过手机银行实时完成跨境汇款,并可自主选择人民币或港币作为到账币种。

2025年06月24日
全国首单融资租赁行业绿色“两新”中期票据在天津落地 助力能源设备更新与低碳转型

全国首单融资租赁行业绿色“两新”中期票据在天津落地 助力能源设备更新与低碳转型

6月10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获悉,中海油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近日成功发行全国首单融资租赁行业绿色“两新”中期票据,发行规模达8亿元,期限2年。这是天津市在“两新”债券领域的首次突破。

2025年06月12日
我国标准物质批准数量大幅增长 国际计量互认能力持续位居国际第一梯队

我国标准物质批准数量大幅增长 国际计量互认能力持续位居国际第一梯队

6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5月,我国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468项,同比增长65.9%。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达18926项,标准物质国际计量互认能力持续位居国际第一梯队。标准物质作为化学、生物等领域检测的“标尺”和“砝码”,是国家计量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

2025年06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