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上海试点个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险,政策推动我国保险业发展

        上海试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

        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提供创新型养老保险产品

        3月14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项养老保险领域的创新政策终于迎来叩门声,明确将尽快启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创新试点,制定上海试点方案和实施细则。

        从分类看,养老保险可以分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三者分别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承担。在国际上也被称为养老保险的三支柱体系。我国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养老保障体系,如今基本养老“全覆盖、保基本”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第二、第三支柱发展相对滞后,距离“多层次、可持续”养老保险体系还有一定差距。

        其中,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即税延型养老保险)落地最为外界关注。所谓税延型养老保险,是指个人缴纳的保费在一定金额之内可以在税前工资中扣除,而在将来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税,这和个人收入纳税后才能购买商业保险有所不同。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在个税缴纳时可获得税收优惠,这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政策,有利于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养老需求,亦将大大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步伐。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市场为主、政府引导,鼓励创新、优化服务,管控风险、加强监管”的原则,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创新发展。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商业养老保障体系,形成产品多样、保障全面、诚信规范的商业养老保险市场。

        在推动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创新试点上,《实施意见》提出,发展创新型个人长期养老保险产品和融资服务;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建设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动建立特殊群体综合养老保障计划;推动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发展。

        同时,《实施意见》提出,要拓宽服务领域、优化资产配置。包括: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投资兴办养老社区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养老健康服务机构;发展针对各类为老服务机构的专项综合责任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为老年用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开发专项责任险;引导商业养老保险资金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审慎开展商业养老保险资金对外投资与合作;促进商业养老保险与上海各金融要素市场协调发展。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保险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

        保险行业作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历来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的保险业自1979年恢复以来发展至今,历经三十余载风雨,先后经历了萌芽复苏、野蛮拓荒以及结构调控等阶段,逐渐驶入良性发展轨道。截止到2014年末,全国保险公司资产总额首次站上10万亿大关,保费收入突破2万亿元,增速达到17.5%,是金融危机以来最高的一年。其中,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财产险保费收入7203.5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保险资金运用收益5358.8亿元,同比增长46.5%,创历史新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也创近五年来最高水平,达到6.3%。

2004-2014年行业保费变化趋势
 
2008-2014年行业总资产变化趋势
 
按业务分类保费同比增长情况
 
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
 
        2015年1到10月份,财产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6505.66亿元,同比增长10.84%;人身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4201.47亿元,同比增长24.22%,行业整体原保险费收入为20707.12亿元,同比增长19.68%。其中健康险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原保险费收入2027.25亿元,同比增长48.35%,显著高于行业整体平均水平。寿险公司1到10月份原保费收入已经超越2014年全年,产险公司原保费收入相对去年增速略微有所减慢。

        保险行业作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历来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的保险业自1979年恢复以来发展至今,历经三十余载风雨,先后经历了萌芽复苏、野蛮拓荒以及结构调控等阶段,逐渐驶入良性发展轨道。截止到2014年末,全国保险公司资产总额首次站上10万亿大关,保费收入突破2万亿元,增速达到17.5%,是金融危机以来最高的一年。其中,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财产险保费收入7203.5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保险资金运用收益5358.8亿元,同比增长46.5%,创历史新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也创近五年来最高水平,达到6.3%。

2004-2014年行业保费变化趋势
 
2008-2014年行业总资产变化趋势
 
按业务分类保费同比增长情况
 
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
 
        2015年1到10月份,财产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6505.66亿元,同比增长10.84%;人身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4201.47亿元,同比增长24.22%,行业整体原保险费收入为20707.12亿元,同比增长19.68%。其中健康险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原保险费收入2027.25亿元,同比增长48.35%,显著高于行业整体平均水平。寿险公司1到10月份原保费收入已经超越2014年全年,产险公司原保费收入相对去年增速略微有所减慢。

资料来源:互联网,观研天下GSL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京东二季度收入增速创近三年新高 外卖业务爆发式增长199%

2025年京东二季度收入增速创近三年新高 外卖业务爆发式增长199%

8月14日,京东集团(JD.O;9618.HK)发布2025年二季度财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财报显示,京东二季度实现收入3,5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4%,远超市场预期,并创下近三年来收入增速的新高。这一强劲表现主要得益于核心零售业务的持续增长以及包括京东外卖在内的新业务的迅猛发展。

2025年08月16日
中国《商品二维码》新国标正式实施 “以码为媒”数字经济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中国《商品二维码》新国标正式实施 “以码为媒”数字经济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7月23日,中国新修订的《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通过统一技术规范,实现一个二维码整合价格结算、产品溯源、数字标签等全链条信息,为消费者、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更高效、安全的数字化服务。

2025年07月25日
突破93%!2024年中国检验检测仪器国产化率创新高

突破93%!2024年中国检验检测仪器国产化率创新高

7月14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截至2024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仪器设备总量达1067.01万台套,其中,国产仪器设备992.51万台套,国产仪器设备替代率创新高,数量占比突破93%,显示国产仪器设备在检验检测领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2025年07月16日
民政部、商务部牵头主办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 进一步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民政部、商务部牵头主办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 进一步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7月10日,民政部、商务部联合主办的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活动在山东省青岛市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惠老助老、品质生活”为主题,将持续至12月,旨在通过系列惠民举措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进一步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2025年07月11日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大幅下调征信服务收费标准 7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大幅下调征信服务收费标准 7月1日起正式实施

7月1日,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方微信消息显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降低征信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668号),自2025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的征信服务收费标准。

2025年07月02日
2025年第一季度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1%  我国正加速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型

2025年第一季度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1% 我国正加速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型

6月2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2025年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蒋彤介绍,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1%,专利授权质量保持稳定,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审查工作迈上新台阶。

2025年06月30日
内地与香港“跨境支付通”正式上线 居民可实时跨境汇款

内地与香港“跨境支付通”正式上线 居民可实时跨境汇款

6月22日,在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共同推动下,“跨境支付通”系统于6月22日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全面互联互通。今后两地居民可通过手机银行实时完成跨境汇款,并可自主选择人民币或港币作为到账币种。

2025年06月24日
全国首单融资租赁行业绿色“两新”中期票据在天津落地 助力能源设备更新与低碳转型

全国首单融资租赁行业绿色“两新”中期票据在天津落地 助力能源设备更新与低碳转型

6月10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获悉,中海油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近日成功发行全国首单融资租赁行业绿色“两新”中期票据,发行规模达8亿元,期限2年。这是天津市在“两新”债券领域的首次突破。

2025年06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