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颂平表示,201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了14.2%的快速增长,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一是自主发展能力增强。国内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6.8%,增速高于总体进出口增速2.6个百分点,比重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二是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化。对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及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进出口均有所增长;三是市场主体表现活跃。各类型企业进出口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四是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中西部外贸进出口增长21%,高于全国进出口整体增速6.8个百分点,在全国进出口中所占比重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五是产品结构优化。部分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和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保持良好增势。总体上看,进出口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点评:我国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世界经济步入回暖带动需求回升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二是国内经济继续稳中向好带动大宗商品和消费品进口需求持续旺盛;三是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出台,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优化改善了营商环境,释放出外贸增长潜力;四是市场微观主体企业自身加快转动力、调结构,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开拓市场能力有所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和软实力有效提高,外贸发展的内生力量不断增强。
2018年,从整体来看,世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呈现扩张趋势,国内经济仍将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我国外贸发展面临较好的外部环境,外贸规模有望继续稳步扩大。如果不发生大的不确定因素,进出口有望继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不过,要实现经贸强国的目标还需要继续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外贸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加快外贸转动力调结构步伐,加快形成外贸竞争新优势,积极培育外贸增长新动能。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对外贸易行业运营态势及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国经济增长普遍减速,国际市场需求疲软。
曾经一枝独秀的新兴经济体进入经济结构调整期,发达经济体也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不同境遇,在全球贸易增长乏力的同时,国际分工出现了较大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在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我国外贸综合成本较高,对外贸易面临着传统优势减弱、新竞争优势未建立的困境。为了扭转外贸持续下滑的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外贸方式、外贸产品结构的转型,通过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对外贸易市场结构转型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的发展
(一)对外出口
2015年美国、欧盟、中国香港、东盟、日本、韩国等位列中国大陆地区出口目的地前几位。美国继续排名第一,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18%;对欧盟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5.6%,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对中国香港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6%,同比下降0.9%;对东盟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2.2%,同比下降0.6%;对日本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明显,只有6%;对韩国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4.5%。前六大出口目的地共占我国出口总额比重为70.9%,比10年前下降了12%,市场多元化有所改善。
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整体呈现下滑趋势。其中,对欧盟出口受到欧盟经济持续疲软的影响,较2014年出现了4%的下降,尤其是对荷兰、法国出现6%~8%的大幅下降;对美国的出口则受益于美国经济的复苏,连续两年出现增长;对日本出口受累于日本某些政党不当言论的影响,同比下滑9.2%,为历年来比较少见;对东盟和韩国的出口出现了小幅增长,而对东盟内的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出口增长较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不容乐观,由于国际大宗货物价格下跌明显,曾经风光的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下滑,俄罗斯、巴西经济甚至出现负增长。在此情况下,2015年我国对俄罗斯、南非、巴西出口分别下降了35.2%、35.2%和21.4%,只有对印度出口实现了7.4%的增长。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一)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扩大
2015年,受全球贸易额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中国出口震荡下滑。但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出口情况仍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升至13.8%,比2014年提高1.5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提高最快的一年。由于国内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加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拖累,2015年中国进口额下降较多。
(二)进口方面
2015年欧盟、东盟、韩国、美国、中国台湾、日本位列中国大陆地区进口来源地前几位。从欧盟进口额占我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2.4%,其中从德国进口额占到欧盟总份额的40%;从东盟进口额占我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1.6%,过去十年基本保持稳定;从韩国的进口额占我国进口总额的比重达10.4%,同比略有上升;从美国进口额则保持着微涨,占我国进口总额的比重达到8.8%。整体来看,过去几年我国进口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除了从加拿大、中国香港进口有所增长外,从其他贸易伙伴的进口都出现了下降;从欧盟进口下降最为明显,降幅同比达14.5%,特别是从英国的进口降幅超过了20%;从美国、东盟这两大进口来源地的降幅也达到6.5%;从日本、韩国的进口降幅更是分别达到12.2%和8.2%。如此一来,直接导致我国过去几年进口形势比较严峻。同时,从其他发达国家、金砖国家的进口都出现了20%左右的降幅,由此不难看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进口依然没有实现较大改观。
(三)贸易差额
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我国贸易差额的大幅波动,2015年我国贸易顺差较上年的3824.6亿美元增长了55%,达到5945亿美元。从整体情况来看,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是中国大陆地区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而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印度、东盟等国和地区则是中国大陆地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从具体分布上来看,美国、欧盟这两个重要发达经济体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2015年中国对前者实现了2609亿美元的顺差,对后者实现了1471亿美元的顺差,分别同比增长10%和16%。对欧美发达经济体唯一有逆差的是德国,达到185亿美元。对欧美的贸易顺差主要是因为中国出口初级产品较多,想进口的高科技产品又难以进口。在与中国香港的贸易中,2015年我国大陆地区产生了3188亿美元的顺差,这主要是由于内地生产、香港转口的贸易形式产生。东盟也是中国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地,2015年出现了832亿美元的顺差,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制造业产品大量进入东盟。而日韩和中国台湾则是中国大陆地区贸易逆差的主要产生地,与这三个地区相比,我国大陆地区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末端,日韩处于研发与核心件的高端,中国台湾所处价值链位置也高于大陆地区,我国沿海地区的来料加工模式,不可避免地使我国在与这三个地区的贸易中出现巨大逆差。中国对澳大利亚维持着贸易逆差,主要是因为我国从其进口大量的矿产品和农产品。我国的制造业产品在印度、俄罗斯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使得中俄、中印贸易都呈顺差态势。
(一)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扩大
2015年,受全球贸易额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中国出口震荡下滑。但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出口情况仍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升至13.8%,比2014年提高1.5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提高最快的一年。由于国内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加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拖累,2015年中国进口额下降较多。
在进口额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基本稳定。2015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同比基本持平,占进口总额的32.6%,较2014年扩大4.5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其中,进口铁矿砂9.53亿吨,增长2.2%;原油3.36亿吨,增长8.8%。由于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下降较多,2015年中国贸易条件指数为112.1,表明中国出口一定数量的商品可以多换回12.1%的进口商品,贸易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新型商业模式成为外贸发展的新热点
2015年,中国一般贸易出口12157亿美元,增长1.0%,占出口总额的53.4%,比2014年提高2.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7977.9亿美元,下降9.8%,占出口总额的35.1%,比2014年下降2.7个百分点。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迅速,逐步成为外贸发展的新热点。2015年,跨境电子商务增长30%以上,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增长60%左右。
(四)民营企业成为出口的主力军
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适应环境能力强,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仍实现出口正增长,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出口1.0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5.2%,占比第一次超过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出口1万亿美元,同比下降6.5%,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4.2%。国有企业出口2424亿美元,同比下降5.5%,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0.6%。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