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网购包装污染严重,我国环保行业业绩增速明显

        编者按: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西方节日,抑或是“双11、双12”等人造节日,都成为互联网商家炒作的卖点,成为那些足不出户的年轻网民“买买买”的“狂欢”。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7年“双11”期间网购交易额约2539.7亿元人民币。更有海外媒体称中国电商将对商业世界和全球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在国内外赞誉声中,网购“新常态”背后,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来。交易额放量增长带来了快递业繁荣发展,然而快递数激增,过度包装、违规包装引发的污染及危害愈发引人关注;网购平台上亦有假货、仿冒品、残次品鱼目混珠,随之而来是一些消费者维权困难;电商刷单、炒信、删除差评的乱象,也引发了网购平台监管责任的思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购不能失去监管,人民网记者最近集中采访调研了网购带来的诸多问题。

       加工“回收料”的小作坊堆满了来历不明的垃圾。

       近日,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完成401亿件,同比增长28%;业务收入完成4950亿元,同比增长24.5%。全国全年快递总量创纪录突破400亿,意味着国内快递包裹分发已经进入日均一亿的时代。

       被应用于于各大快递公司的塑料包装袋是如何生产的?生产过程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这样的袋子给人、给环境会带来哪些危害?对此,人民网采访中心记者对快递袋的产业链条进行了深度的调研采访。

       采访期间,人民网记者亲历了塑料袋原料生产的重要环节:大门紧闭,灯光昏暗,300平米的厂房内堆满各式各样的垃圾,这些来历不明的垃圾将被加工成一种叫做“回收料”的原料,俗称吹料;而这些“回收料”又将被用于生产我们每天触手可及的快递包装袋,俗称吹膜。为了逃过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检查,这个厂房的生产线不定期开工。

       “回收料”加工门槛低,成本低廉,污染环境

       当前,我国快递塑料袋产业链各个环节是“各自为战”的,并没有形成“原料生产——使用——回收”的资源循环,而“原料生产”既是源头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环节。在业内,制作快递塑料包装袋的原料一般分为三种:回收料、全新料以及环保料。显而易见,环保料的成本最贵,回收料的成本最低,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厂家选用回收料来生产袋子的原因。

       在阿里巴巴的1688采购批发平台上,记者也得到了相关印证。通过对关键词“快递袋”的搜索,数十家生产厂家排列开来,选取用按销量排序,最高的则成交累计成交300余万包,其快递袋的明显来源为“回料”,即回收料。

       采购平台显示:出售的快递袋的材料大部分是“回收料”。

       对此,记者询问了多家制售快递塑料包装袋的企业,众多企业均表示现在很少有做环保料,而用作快递的塑料袋子基本都是最便宜的回收料,市场需求大、供应也充足,回收料可以当天发货,若是购买全新料则需要提前订做。

       采用回收料来生产快递袋子的过程本身并不违规,但用于生产回收料的垃圾原料则扑朔迷离,难溯其源。“不合规的回收料正是这些‘毒’快递袋的根本来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人民网记者。

       “医疗垃圾和化工垃圾是这些回收料的主要来源。很多医疗垃圾是没有经过清洗的,里面有大量的潜在病毒和细菌的感染物;而化工垃圾只有在制作塑料袋上才有用武之地。因此,回收料的生产线多藏匿于偏远乡村,不易被监管部门发现。”该业内人士表示。

       一个几百平米的隐蔽厂房,一台价值几万块的简易机器,一天下来就可以生产2吨左右的回收料,这样低廉的加工成本也让很多不法分子对此趋之若鹜。而对于塑料回收加工过程所产生的污染也常常见诸报端:不合规的违规排污会给当地的地下水、土壤、农业等造成严重污染;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有毒气体亦会污染空气,影响人身体健康……

       独家暗访:回料加工躲躲藏藏垃圾原料来路不明

       人民网采访中心记者前往华东地区采访,这里有着大量的快递包装生产企业。其中,在金华与义乌交界的孝顺镇,便分布着许多生产快递塑料袋的企业。

       在一家中等规模的包装加工厂,记者见到了快递袋的生产过程。5台机器,同时工作,一天可以生产十几吨。在机器旁边,则堆放着一大批原料,部分原料上还写着“不要用”三个字。当记者询问这些原料来源的时候,工作人员则略显神秘:“这些原料来自天南海北,都是老板的老朋友,我们也不知道具体情况。”


       企业用回收料生产快递塑料包装袋。

       记者发现,在孝顺镇的工业区内很容易就能找到生产快递袋子的企业,并未看见上游生产原料的厂房。但记者从这家包装加工厂得到了肯定答案:在金东区东黄线附近,有隐蔽的小作坊在生产所谓的回收料。

       经过探访,记者从一位垃圾回收站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了为数不多的回收料加工厂,并取得了一家加工厂老板任某的电话号码。而记者接下来的所见也恰恰印证了前述业内人士的说法。

       任某通过电话告诉记者,最近他们生产的原料在市场上需求很大,由于地方的安监、环保、工商等督察小组到处检查,很多回收料的加工厂都关门歇业了,只有他家企业藏匿在村里,比较偏僻,还可以供货。
       
       “我们的原料(回收料)供不应求,价格7500元一吨,你要货的话,得提前预定。”任某在电话中表示。

       随后,记者以查看具体成品为由,得知了厂房的具体位置。从金华市中心出发,沿着东黄线驱车20余公里,在一个标有“景阳岗”的公交站牌的路口向北拐入一条崎岖的泥土路,七拐八拐行进2公里左右,记者看到有几排厂房矗立在田野间。

       隐蔽的回收料厂房以及产出的回收料。

       记者现场询问得知,其中一间便是任某的加工厂,但大门紧闭。为记者打开大门的是一位老汉,“我们前两天还在生产,这两天风声比较紧,就停工了,你们先看看吧”老汉说。

       300平米的厂房灯光昏暗,大部分空间都被各式各样的垃圾所占据。厂房中间是一台显得十分陈旧的机器,旁边则是生产出的深蓝色的回收料。记者目测,厂房存放的回收料大约在5吨左右。

       “现在政府查的严,关了好多厂子,现在市场上对我们的原料需求很大,我们的机器一天能生产大约2吨左右。凑够20—30吨一车,就往外运。”老汉告诉记者。

       记者随即询问老汉,生产线用于制作回收料的垃圾是否通过正规渠道所得?对此,老汉则讳莫如深:“我们在这个村子里做了四五年了,这些垃圾原料都是多年的关系户送过来,价格便宜,市场上根本买不到。”

       垃圾原料来路不明则是快递“毒”包装产生的关键所在。对此,北京印刷学院青岛研究院副院长朱磊认为,快递塑料袋的有毒有害物质来源有很多,比如重金属、印刷时产生的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黏粉或者二恶英等塑化剂致癌物,此外还有从生物和医疗垃圾、化工厂等带来的微生物种群,都会对环境和人体带来一定危害。

       业内呼吁快递业推进绿色包装

       记者采访发现,绝大部分快递塑料包装袋在回收处理的时候也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经了解,快递塑料包装产生的有害垃圾埋入地下的降解周期超过200年,并将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而快递垃圾在焚烧时会产生二恶英,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对大气造成污染。

       此外,回收料中有很多都是由未清洗的医疗垃圾和毫无用处的化工垃圾为原料,因此也会危害长期接触快递包装袋的几十万名快递员。

       对此,上述业内人士建议,目前我国在超市购物袋上是禁用回收料的,同时也希望在整个快递领域禁用回收料。随着电商网络的飞速发展,快递员、消费者同快递塑料包装袋的接触越来越多,身体的健康状况也将受到危及。

       朱磊也表示,回收料的使用是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因为它是将使用后的塑料垃圾回收再利用,“不过要做好垃圾分类,避免有毒有害致癌物质进入再循环的回收料里面。”他说。

       对此,朱磊建议,要明确快递业使用绿色包装袋的定义和标准,加快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使政府的监督检测更加有理有据;此外,还应建立绿色包装评估体系,加大试点经验的推广。

       北京工商大学材料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黄志刚则认为,可降解材料的经济性和环保意义正在逐渐显现,从大的趋势来讲,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是一个必然趋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实践告诉我们,走出这一窘境,需要共识更需要落实,除了提升消费者的绿色生活观念,也要靠行业的环保技术创新、相关部门的监管政策。对于快递业产生的大量塑料垃圾,多个政府主管部门也已经做出了有益探索。

       2017年11月2日,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发改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

       也是在同一天,国家邮政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将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驱动、源头治理,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推进源头治理,增加绿色快递服务产品供给,提高快递业包装领域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包装耗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意见》还提出,2020年可降解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将达50%,基本淘汰重金属等特殊物质超标的包装物料,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0%以上,平均每件快递包装耗材减少10%以上。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环保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


       一、行业维持高增长,污水处理子板块增速提升明显

       政策利好促进业绩逐步释放,环保行业201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8.37%。2017年前三季度环保行业53家上市公司整体实现营业收入1,017.57亿元,同比增长29.22%,增速提升4.6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147.21亿元,同比增长28.37%,增速提升7.18个百分点。进入“十三五”以后,环保政策及监管力度明显加强,行业订单逐步释放并转化为企业业绩。


图:环保行业上市公司营收及净利润变化情况
 

       污水处理业绩增速提升明显,大气治理业绩同比继续下滑。从各子版块业绩情况来看,污水处理、土壤修复和环境监测净利润增速位列前三位,其中污水处理业绩增速提升最为明显,同比增加59.56%,相比2016年前三季度提升了约12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大气治理子版块是唯一业绩下滑的板块,净利润同比下降6.29%,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2个百分点。回顾2017年前三季度来看,虽然今年是大气十条考核年,但大气治理的思路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向前端预防,更多的方式转向工业停限产和煤改电、煤改气等能源的变化,因此更多侧重末端治理设备和运营的大气治理企业收益程度较小。


表:环保各子行业2017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及增速
 
表:环保各子行业201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及增速
 

       二、利润水平高位稳定,盈利能力小幅上升

       行业利润水平高位稳定。2017年前三季度环保行业整体毛利率为31.27%,同比小幅下降0.41个百分点;净利率为14.51%,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虽然非环保企业逐步开展环保类业务后,行业竞争情况有所加剧,但由于行业空间足够大、子行业较多以及特许经营制度,企业间竞争呈现一定差异化特征,因此行业毛利率和净利率均能保持高位稳定状态。


图:环保行业整体利润水平高位小幅波动
 

       权益乘数抬升下,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小幅上升。2017年前三季度环保行业整体ROE为6.86%,同比增加0.61个百分点。通过杜邦分析来看,行业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整体保持稳定,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来自权益乘数的上升,随着行业订单的逐步释放和PPP类订单的增加,环保企业融资需求有所提升。

       子行业间盈利能力差异明显,土壤修复板块盈利能力最强。2017年前三季度子行业盈利能力排行前三位的是土壤修复、固废处理和供水板块,ROE分别为10.20%、7.69%和7.05%。从ROE变化上看,受净利率下滑影响的固废处理和大气治理板块ROE同比分别下滑0.47和0.89个百分点,其余子行业ROE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子行业间盈利能力差异仍然比较明显。

       三、行业经营性现金流较弱,供水子行业收现比最高

       行业经营性现金流仍然较弱。环保行业2017年三季度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为1.45亿元,同比下降95.46%,同时,行业应收账款持续增长,2017年前三季度为49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升至49.2%的历史高点。行业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偏弱主要有四个原因:一、行业现金流呈现季节性特征,四季度回款一般会变好;二、设备制造类企业由于原材料大幅涨价导致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大幅增加(科林环境、龙净环保、菲达环保);三、部分污水处理企业承接的PPP项目增多,导致支付工程款、保证金及为业主垫款情况增加(碧水源、兴源环境);四、个别企业票据业务结算情况增加,导致现金收入减少(盈峰环境)。


       供水行业收现比稳定,污水处理和土壤修复子行业收现比最低。从各子行业的收现比来看,两类子行业变现能力最强:有稳定收费模式的子行业(供水、固废处理)和以设备销售为主的子行业(大气治理和环境监测)。供水行业收现比最高且稳定在1左右,污水处理行业多以PPP模式为主,建设期投入较大,变现能力较弱,收现比约为0.75。

       四、环保行业估值溢价率处于相对低位

       从行业估值及对全部A股(非金融)的溢价率上看,目前环保行业整体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偏低位置,估值溢价率也是近几年低点,截至2017年11月3日,环保行业整体PE(历史TTM整体法,剔除负值)是31.72,估值溢价率为16.15%。图表9:环

       五、行业展望

       展望全年,环保行业2017年业绩增速将超去年。从各子行业表现来看,前三季度污水治理子行业业绩增速提升最为明显,上市公司层面,流域治理订单显著增加。我国目前已认定黑臭水体数量共有2,100个,其中完成治理44.1%,待治理长度约7,056公里,按照黑臭水体项目治理单位投资成本6,000万元左右计算,黑臭水体治理仍需投资4,233亿元,2017年也是黑臭水体考核年,四季度相关公司业绩将进一步释放。

       随着年末项目集中结算,行业业绩释放的同时现金流也将得到改善。预计2018年环保政策支持力度不会减弱。今年10月十九大在北京顺利召开,习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认为,美好生活的需求除了物质文化生活以外,也与美好环境密不可分,根据“到2035年生态环境基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的目标来看,我国环境治理路径从污染减排、防止环境恶化到源头控制、改善环境质量的转变已经确立,未来国家在环保领域投入力度和监管强度均不会减弱。

资料来源:互联网,观研天下GSL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4年1-10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0.6% 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同比增长2.0%

2024年1-10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0.6% 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同比增长2.0%

11月21日下午,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会上通报了2024年1-10月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58.3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其中,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66.5亿美元,同比增长3.0%。

2024年11月23日
我国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货币经济回升向好

我国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货币经济回升向好

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各项贷款高6.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3.51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4.8%,均超过全部贷款增速。

2024年11月18日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1% 其中清洁能源产业占43.1%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1% 其中清洁能源产业占43.1%

11月10日,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5.75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7.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5.67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1.86万亿元和12.04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8%。

2024年11月12日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货物贸易顺差5182亿美元 同比增长17%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货物贸易顺差5182亿美元 同比增长17%

11月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三季度及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7130亿元;2024年三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0441亿元。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8%,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双向跨境资本流动总体稳

2024年11月11日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5% 旅行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42.8%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5% 旅行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42.8%

11月5日,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55181.4亿元,同比增长14.5%;服务出口22733.4亿元,同比增长15.3%;服务进口32448亿元,同比增长14%;服务贸易逆差9714.6亿元。

2024年11月08日
2023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同比增长3%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

2023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同比增长3%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

指数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23.5,比上年增长3.0%,海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2024年11月01日
13部门联合发布《行动方案》 我国气象服务行业发展迎来利好

13部门联合发布《行动方案》 我国气象服务行业发展迎来利好

9月18日,国家疾控局等13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30年,我国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友好环境基本建成。

2024年09月23日
2024年1-8月中国对东盟中间品进出口额同比增长9.6%

2024年1-8月中国对东盟中间品进出口额同比增长9.6%

9月20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二十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规模快速扩大,从2004年的8763.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6.41万亿元,年均增长11%,占中国外贸总值比重由2004年的9.2%提升至2023年的15.4%。

2024年09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