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金融界目前遇到类似的境况。将于2018年1月3日生效的修订版《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指导》(MiFID II)规定,禁止投行向客户免费提供研究报告。此前,券商向基金公司提供的交易服务和投研分析报告打包收费,作为基金公司向券商支付的交易佣金,而其中的“调研费”包含在“佣金”中,并不分开单独收取。
MiFID II新规将打破这一现状,已经对投行造成困扰,如果实施付费,那么研报的价值将被重新评估,投资人也将重新考虑对研报的投资预算,最终将会对研报定价和分析师行业都产生重大影响。
麦肯锡预计,欧盟30%的分析师可能失业,机构在投研领域的开支将大幅缩减约12亿美元,和目前10大投行每年花费的40亿美元的投研开支相比是30%-50%的下滑。
苏格兰皇家银行主席Howard Davies表示,卖方对研报定价很难,而分析师行业将出现胜者通吃的现象,“MiFID II会让投研部门经费缩水,银行方面可能不会保留人头降低工资,而是直接裁员,并支付明星分析师更高的报酬。”
欧盟加强业界监管
券商、基金经理和理财机构所有金融活动的最终买单方消费者(即投资人),拿到手的投资净回报是扣除了各种费用以后的回报,其中就包括交易佣金和研究费用。
由于缺乏透明度,投资人只知道投资的最终成本,而无法获得衡量其中各个环节金融服务好坏的信息,也没有办法横向比较,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在此失灵。
《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指导》(MiFID)是欧盟于2007年出台的规范金融性质公司行为的法律框架文件。2014年6月12日,欧盟公布了修订版的《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指导》(MiFID II),旨在进一步保护投资人利益。
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27个欧盟国家已经加入MiFID法律体系。MiFID II要求任何提供“投资服务”的公司,不管客户身在何处,只要投资服务公司本身位于属于欧盟经济区的成员国国家境内,就将受到MIFID II的影响。因此该法案的实施,会极大影响所有欧洲买方和卖方公司,也会波及有全球布局的美国、亚洲金融机构。
研报定价无例可循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营格局现状及十三五盈利前景预测报告》
在MiFID II框架下,基金公司需要向其客户提供购买研究报告上付出的费用明细,即每年该基金公司会花费多少预算给研报,这个预算可以是固定数目,比如100万美元,或者基金管理规模的百分比。
新规实施日期的临近,留给金融机构思考如何为研报定价的时间不多,各大投行推出不同的应对方式。瑞银的基础研报服务售价40,000美元,限5位用户使用,而摩根大通则收取10,000美元向用户提供在线平台只读服务。
由于没有为研报单独定价的先例,市场认为摩根大通和美银美林等行业巨头的报价,将成为重要的参考标准。早在今年年初,Schroders和Janus Henderson这样颇具规模的基金就决定要开启收费模式。
但是随着“大限临近”,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选择内部消化。德意志银行旗下掌管7110亿欧元的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在一封13日泄露的员工信中显示,该公司将从自己的盈亏账户中“割肉”消化研究费用,“以确保本基金的服务定价清楚易懂。”
英国基金公司Hermes, Woodford和Jupiter也已经宣布“自掏腰包”,不让投资人支付他们向卖方公司购买研究分析的费用。
尽管如此,市场认为投资人是金融活动链条的最终买单者,这些自己消化投研费用的基金公司,最终将以其它形式,将费用转嫁给投资人。
研报检测加强
根据《金融时报》的一项调查,过去五年金融界研报质量排名前五位变化不大,摩根大通和美银美林这样的大机构常常榜上有名。此前由于研报费用不透明,买方对中小卖方对投研成本并不锱铢必较,它们在MiFID II的大限下则首当其冲。
策略咨询公司Quinlan & Assocaites的数据显示,每周全球Top 15投资银行会发布4万份研报,而投资者的阅读率只有不到1%。一位欧洲买方基金的投资人对腾讯财经说,即使公司不裁员,如果你的研报总没有人读,那么这些分析师也无法立足。
欧洲金融界对MiFID II颇为头疼。“卖方得证明自己研报的价值”,某买方金融机构负责人对腾讯财经表示,“以后买方内部会对所用研报进行检测,统计最常用最有效果的是哪些研报,优胜劣汰,剩下少数玩家。”
MiFID II也可能为某些市场玩家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一位纽约市场人士对腾讯财经举例说,彭博一直希望在投研业务上有所突破,如果彭博抓住这个机会,在华尔街挖些明星分析师制作高质量研报,并将这项服务纳入终端机的服务包中,那么对所有其它竞争对手都造成极大的威胁。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