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现金贷逾期费动辄每天上百 大学生无力偿还选择自杀

        401.5%!如此高利的“现金贷”,已有大学生为此丧命......

        只需通过手机提交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最快几分钟就能借到几千元……去年以来,通过互联网平台服务小微群体的“现金贷”业务迅速崛起,甚至被视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最后一块投资“宝地”。

        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已出现上千家“现金贷”平台,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生态下,部分平台不设贷款门槛,以服务费、管理费的名义掩盖畸高的利率,逾期费动辄每天上百元,借此攫取暴利,且滥用个人信息等暴力催收手段层出不穷。业内人士反映,虽然今年来监管层已发布整顿“现金贷”行业的指导意见,但具体监管政策尚未落地,行业乱象正在侵蚀金融安全。

        噩梦:入门容易脱身难

        一年多以来,重庆的陈女士全家经历了一场噩梦。儿子杨宇(化名)前后在20多家贷款平台借款2万多元,全家人陆续偿还了大半年,直到今年5月才将本息10余万元结清。

        杨宇是重庆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去年初,为购买新手机,杨宇无意中发现一些主打“现金贷”的贷款平台,只需提供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资金当天就能到账。杨宇当即决定借款3000元,每月利息200元。

        “当时,我对200元的利息并没有在意。”杨宇说,他当时正在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以为能轻松偿还贷款,但不久后他被用人单位辞退,无法按时偿还。后来,他不断接到催款电话和信息才得知,一旦逾期还款,管理费和逾期费每天高达100多元。

        无奈之下,杨宇先后从20多家“现金贷”平台借款,“拆东墙补西墙”,本息很快“滚雪球”般达到2万多元。杨宇的亲属、朋友都收到了贷款公司的催款信息,还不断有人到杨宇的家中催款。

        杨宇的父母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偿还贷款。在此过程中,逾期费、管理费和利息的滚动却从未停止。贷款全部结清时,本息已从当初的2万多元增至10余万元。

        让杨宇深陷债务危机的“现金贷”,即近几年兴起的小额现金贷款业务,具有无抵押担保、小额短期、方便灵活等特点,因此吸引大量无法得到传统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的客户群体,如大学生、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等。

        “现金贷”曾被视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最后一块投资“宝地”。有研究机构数据显示,“现金贷”市场活跃用户量已达1000万至1500万,市场规模未来可达到万亿元级别。业内普遍认为,“现金贷”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足的短板。

        然而,前景看好的“现金贷”却频频陷入争议漩涡。比如,此前沸沸扬扬的“裸条”事件,就是“现金贷”争议的冰山一角。一些不良“现金贷”平台滥用借款人信息,向借款人好友发送裸照,以此威胁借款人还款。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消费贷款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态势预测报告

        年轻人深陷债务危机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今年4月,厦门一女大学生欠巨额贷款,不堪裸照威胁烧炭自杀,总共涉及5家现金贷平台,累计借款257笔共计57万元。

        无独有偶。去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名大学生,在欠下60多万元“现金贷”之后跳楼自杀。今年6月,重庆一名大学生欠下10余万元“现金贷”,在家人无力偿还的情况下跳江自杀……

        暗访:低廉利息暗藏玄机

        “现金贷”为何陷入争议漩涡?《经济参考报》记者决定以亲身体验的方式一探究竟。

        记者发现,只要用手机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现金贷”,即可发现上千家经营这类业务的手机应用。用户注册这些平台基本不存在门槛,大多只需提供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以及本人银行卡,通过审核后即可立马提现。

        记者随机选取一款名为“发薪贷”的手机应用,下载并注册后发现,“发薪贷”提供工薪贷和急速贷两种借款方式。前者额度较高,还款周期较长,但借款到账需要1至2天;后者可以极速审核,当天即可到账,但额度较低。

        在“发薪贷”的界面上,不断滚动发布着成交的记录。记者观察发现,仅半个小时内就成交了数十笔,放贷金额达数万元。

        费用方面,该平台的借款综合费用由利息、服务费、平台运营费等构成。其中最低利率为每天0.03%,即在“发薪贷”平台上借款100元,每天需支付的利息约为0.03元。

        不过,看似低廉的利息实则暗藏玄机。一位“发薪贷”客服人员介绍,如果用户选择“急速贷”服务,假设贷款500元,实际到账仅有425元左右,扣除的费用包括“平台服务费和运营费。”

        这两项费用的收费依据是什么?面对记者的追问,该客服人员说:“这是公司内部的相关规定。”

        记者算了一笔账:在该平台贷款500元,假如贷款期限14天,实际到手资金仅为425元,到期应付本息应为502.1元,实际日利率为1.1%,年化利率达到401.5%,远超我国法律规定民间借贷利率36%上限的十几倍。

        除此之外,针对用户可能出现的逾期还款问题,该平台将按每期10元征收违约金,还会收取每日2%的罚息。

        记者暗访多家平台发现,类似“利率不够,其他费用来凑”的现象在“现金贷”行业普遍存在,只是收费名目各不相同,大部分平台的实际利率也因此远高于36%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

        在一家名为“极速现金侠”的“现金贷”平台,其借款手续费由借款利息、信审查询费和账户管理费三部分构成。假设用户借款14天,每天的利息为0.05%,但总共收取的综合手续费却高达15%,年化利率也超过400%。

        调查中,当记者问及逾期还款的问题时,部分平台的工作人员表示,公司与专业催账团队有合作,如果逾期超过30天,将敦促借款人结清本息,并直言 “催账的人态度一般都不太好”。

        而几乎所有平台都声称,自己是正规的金融企业。记者发现,市面上少数“现金贷”平台由正规的金融机构运营,多数平台背后的运营企业多以“金融信息服务”等字样冠名。

        例如,“发薪贷”的经营主体是上海的一家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金融信息服务(除金融业务),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

        监管:亟待细则出台

        业内人士反映,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生态下,部分不良“现金贷”平台借畸高的利率和逾期费攫取暴利,滥用个人信息等暴力催收手段层出不穷,债务人“多头借贷”现象普遍。在具体监管政策落地之前,种种乱象将持续存在,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容小觑。

        上海一家上市公司旗下的“现金贷”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从事“现金贷”业务需具备完善的风控体系、优秀的预测筛选和自动决策能力。2014年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现金贷”业务时,业内从事该业务的平台还不多,运营也比较规范。

        然而,数千家借贷平台发现市场机会后蜂拥而入,部分平台资金来源并非持牌金融机构,而是来自个人,利率也越来越高,这种平台花大价钱投放广告,拼抢客户,让“守规矩”的平台没了活路,也让整个行业“变了味”。

        “畸高的利率是‘现金贷’平台敢于‘零风控’放贷的基础。”深圳一家“现金贷”平台CEO坦言,在部分“现金贷”平台,高额的利息都以管理费、手续费等形式出现,其目的是掩人耳目。因为我国法律规定,年利率超过36%为高利贷,超出的部分不受到法律保护。

        另外,高额的逾期费让部分“现金贷”平台不但不顾虑用户逾期,甚至还希望用户逾期,因为逾期费比利息要高得多。业内人士普遍反映,在逾期费动辄每天上百元的情况下,假设用户都逾期一个月,只要能收回30%客户的钱,平台就足以获取暴利。

        “如此高的利率,谁还关心风险控制?”该负责人透露,整个行业普遍的坏账率在20%以上,却依然能攫取暴利,甚至有的平台坏账率接近50%,仍有盈利空间。

        而催收能力成为部分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坏账率较高,催收难度较大,在暴利的驱使下,各“现金贷”平台的催收手段层出不穷。比如有些放贷公司在放贷的时候会要求读取贷款人手机联系人名单,如果贷款人不还款,除了向贷款人催收外,还会骚扰联系人名单里的所有人。

        “短信、电话、上门是部分‘现金贷’平台催收的三部曲,‘现金贷’的服务对象本身还款能力较弱,加之有些借款人存在骗贷嫌疑,上门催收是最后一步,也是最不客气的一步。”北京一家“现金贷”平台负责人说,有的借款人迫于压力或受催债人“指点”,只能在其他平台借贷还钱,并不停地“借新还旧”,利滚利的结果就是,最终产生巨额本金利息,导致借款人陷入债务危机。

        显而易见,“多头借贷”蕴藏风险。多家持牌征信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现金贷”行业的多头借贷比例已超过50%,个别平台高达70%以上,甚至有的客户同时在上百家平台借款。业内人士普遍担忧,这是危险的信号,如果越来越多的用户“拆东墙补西墙”,“总债务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最终可能引发雪崩。”

        今年4月,银监会印发《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随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地也连续发文整顿“现金贷”业务。据记者向业内人士了解,截至目前,具体的监管政策尚未正式落地。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说,这表明监管层已经意识到“现金贷”行业存在的问题,但在具体的监管政策落地之前,种种乱象还将继续存在。“今年4月《指导意见》刚出台时,‘现金贷’行业沉寂过一段时间,最近一两个月,整个行业又火了起来,各家不良平台又开始招揽业务了。”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文推动数字消费 扩大多元化供给

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文推动数字消费 扩大多元化供给

9月24日,商务部等八部门正式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围绕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从四方面提出14项具体任务举措,旨在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激发社会经济活力,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

2025年09月26日
我国首部《住房租赁条例》已起正式实施 市场进入强监管时代

我国首部《住房租赁条例》已起正式实施 市场进入强监管时代

9月15日起,我国住房租赁领域首部行政法规——《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全面加强对住房租赁市场的监管,明确出租与承租行为规范,对住房租赁企业、经纪机构提出明确要求,着力保障租赁双方合法权益。

2025年09月16日
全球支付产业“区域化”与“基础设施化”并行 卡组织成服务实体经济关键力量

全球支付产业“区域化”与“基础设施化”并行 卡组织成服务实体经济关键力量

9月12日,金融科技50人论坛正式发布《银行卡组织高质量发展推动支付产业服务实体经济》报告。该报告指出,随着全球经贸格局进入新阶段,支付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呈现“区域化”与“基础设施化”并行发展趋势,实时支付系统和区域性互联互通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2025年09月15日
全球旅游强劲复苏 2024年总人次达142亿人次、收入突破6.1万亿美元

全球旅游强劲复苏 2024年总人次达142亿人次、收入突破6.1万亿美元

9月12日,据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发布的《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24–2025)》显示,自2024年以来,全球旅游业实现全面复苏,正朝着高端化、个性化与可持续化方向快速转型。2024年全球旅游总人次达142亿人次,同比增长13.8%;全球旅游总收入突破6.1万亿美元,展现出强劲的市场修复力和增长潜

2025年09月13日
阿里、美团转换战场! 我国本地生活行业竞争或将升级 生态和AI成关键变量

阿里、美团转换战场! 我国本地生活行业竞争或将升级 生态和AI成关键变量

2025年9月10日,在阿里巴巴成立26周年之际,旗下国民应用高德推出了全球首个基于真实导航、出行行为,融合AI技术打造而成的生活服务榜单高德扫街榜。该榜单以“10亿人用脚投票的真实榜单”为口号,分为美食、酒店、景区等类别,依托高德覆盖的全国超700万个餐厅点位和每日1.2亿次生活服务搜索数据,旨在为用户提供动态更新的

2025年09月11日
中国金融租赁行业整体保持稳健增长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中国金融租赁行业整体保持稳健增长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9月2日,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日发布《中国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全面呈现了2024年中国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态势与结构转型成效。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金融租赁行业总资产规模达4.58万亿元,租赁资产余额为4.3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56%和10.24%,整体保持稳健发展。

2025年09月04日
我国出口跨境电商规模再创新高 高科技产品引领出海新浪潮

我国出口跨境电商规模再创新高 高科技产品引领出海新浪潮

8月15日,在2025中国(广州)跨境电商交易会上,亚马逊全球开店正式发布《2025中国出口跨境电商发展趋势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并首次揭晓“2025产品创新出海品牌五十强”榜单,深度解读中国跨境电商企业的创新路径与发展趋势。

2025年08月18日
2025年京东二季度收入增速创近三年新高 外卖业务爆发式增长199%

2025年京东二季度收入增速创近三年新高 外卖业务爆发式增长199%

8月14日,京东集团(JD.O;9618.HK)发布2025年二季度财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财报显示,京东二季度实现收入3,5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4%,远超市场预期,并创下近三年来收入增速的新高。这一强劲表现主要得益于核心零售业务的持续增长以及包括京东外卖在内的新业务的迅猛发展。

2025年08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