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找准“抓手”有序稳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营格局现状及十三五盈利前景预测报告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对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作出了明确部署:要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对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领域要加快推进。会议同时强调,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监管能力必须跟得上,在加强监管中不断提高开放水平。

         中国金融要服务好实体经济 离不开对外开放

         “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还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金融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由竞争机制带来压力、动力、进步和繁荣,会发展得更好。

         开放带来的变化是深刻的。周小川举例说,当年我国引入外资银行,最开始期望引入资本,回头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从竞争中学到了很多内容,为我国金融业带来产品演变、市场建设、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一系列变化。后又通过竞争性股改上市,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资产质量、公司治理等都有了较大提高。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带来改革压力,包括会计准则、监管标准等。

         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关上。当前,我国已有五家金融机构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中国金融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人民币跻身国际储备货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金融大国。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特别是“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

         “金融的本质在于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服务实体经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走出去’,都离不开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支撑。”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作用不断上升,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任重道远。

         找准“抓手”有序稳步推进 双向开放互惠互利

         7月3日,继“深港通”“沪港通”后,香港和内地金融市场迎来了“债券通”。这一举措为全球投资者进一步打开了中国总规模近68万亿元人民币的债券市场的大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化,近年来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不少实质性进展。然而,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环境和错综复杂的国内经济形势中,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需要有序、稳步推进。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传递的信息显示,要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近年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所完善,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新进展,但风险和挑战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提醒,金融业开放要注意找准切入点,把握好节奏,有序稳步推进。这样才能实现为实体经济配置好资源、平衡好国际收支和内外需求的作用。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认为,本国货币国际地位的提升,是成为大国并实现长期强盛的重要基石。人民币国际化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有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把人民币作为一种资产配置,这对我国建立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提出新要求。

         中国金融机构和市场日益呈现双向开放之势。今年以来,我国对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外资准入进一步放宽了限制,同时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在境内市场投资、融资。一方面,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金融机构加速“走出去”,助力沿线国家地区发展繁荣;另一方面,中国也欢迎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走进来”,共同发掘和分享中国经济的活力。

         加强金融监管 确保监管能力和开放水平相适应

         金融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当。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必须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进行。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强调,要结合我国实际,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成熟的金融监管做法,补齐制度短板,完善资本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方式,确保监管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

         要尽快补上金融监管的漏洞和短板。当前,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金融脱媒、混业经营等新态势,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隐蔽性在增强,对传统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曾刚认为,当前金融监管要尽快消除空白,实现“穿透式”监管,监管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守好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要对跨境资本的流动加强监测和监管。眼下主要大国货币政策分化,跨境资金的流向值得高度关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在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同时,要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完善外汇管理制度,严防跨境资本异动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带来的冲击。

         要引导金融业对外开放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当前中国金融在支持经济“走出去”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虚火”和不合理之处。金融监管要积极引导、严格要求金融业服务好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把宝贵的金融资源真正配置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亟须“走出去”的地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独特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 同比增长14.8% 游客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 同比增长17.1%

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 同比增长14.8% 游客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 同比增长17.1%

1月22日,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比上年同期增加7.24亿,同比增长14.8%。其中,城镇居民国内出游人次43.7亿,同比增长16.3%;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次12.45亿,同比增长9.9%。

2025年01月23日
截至2024年12月末存续私募基金为144155只 规模达19.91万亿元

截至2024年12月末存续私募基金为144155只 规模达19.91万亿元

1月15日,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存续私募基金144155只,存续基金规模达19.91万亿元。

2025年01月17日
2024年我国外贸规模创历史新高!出口结构则不断优化升级

2024年我国外贸规模创历史新高!出口结构则不断优化升级

据最新海关统计,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规模创历史新高。从增量看,全年外贸增长规模达2.1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1年的外贸总量。其中,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元,达25.45万亿元,同比增长7.1%,连续8年保持增长。

2025年01月14日
互认基金客地销售比例放宽 “一日售罄”局面频现

互认基金客地销售比例放宽 “一日售罄”局面频现

2025年1月1日,《香港互认基金管理规定》(以下简称“互认基金新规”)正式开始实施,新规最受市场关注的修订莫过于将互认基金客地销售比例限制由50%放宽至80%。

2025年01月09日
2024年我国公募基金年度清盘数量首次超300只 创近五年新高

2024年我国公募基金年度清盘数量首次超300只 创近五年新高

从行业来看,截至12月24日,年内共有303只基金清盘,同比增长19.76%。具体来看,年内清盘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共119只,债券型基金88只,被动指数型基金69只,FOF和QDII则分别有25只、2只。

2024年12月27日
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迅猛增长 其中数字要素驱动业企业数量增速最快

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迅猛增长 其中数字要素驱动业企业数量增速最快

12月23日,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30日,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量达到457.41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17.99%,呈迅猛增长态势。

2024年12月25日
2024年我国中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5.1%  其中小、微型企业该比率连续两年提升

2024年我国中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5.1% 其中小、微型企业该比率连续两年提升

12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2024年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权利人为企业占比达到73.5%,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5个百分点。

2024年12月24日
2024年1-11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79万亿元 其中东盟贸易占比15.8% 欧盟贸易占比12.8%

2024年1-11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79万亿元 其中东盟贸易占比15.8% 欧盟贸易占比12.8%

12月10日,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23.04万亿元,增长6.7%;进口16.75万亿元,增长2.4%。

2024年12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