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多地力推“共享停车”共建共享需要政府社会居民合力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6-2022年中国共享经济产业行业现状调研及十三五盈利空间预测报告

          继网络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之后,“共享停车”也来了。近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在各自的地方停车管理条例或规定中提出,鼓励发展“共享停车”模式,允许一些单位或个人将专有停车位对外开放,并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分时出租,既增加收益,也方便他人。不过,业界人士认为,这一新模式要想发展壮大,还需要政府和社会进行多方统筹。

          缺口巨大多地发文鼓励“共享停车”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大城市小汽车与停车位的平均比例约为1比0.8,而发达国家约为1比1.3。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国内停车位缺口超过5000万个。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在大城市高峰时段,“开车只需十分钟,停车却花了半小时”。

          但另一方面,根据最新的停车普查数据,北京中心城区停车位缺口85万个,而夜间公共建筑闲置空余车位63万个。这意味着供需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针对上述痛点,“共享停车”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已有ETCP、有位停车、车位分享等10多款与共享停车有关的APP上线。

          为解决车位信息不对称问题,各地也在政策方面进行了引导。

          去年下半年,上海市发布了《关于促进本市停车资源共享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政府机关、医院和高校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保障内部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应将内部停车设施错时对外开放,率先落实停车共享责任。根据计划,今年上海将建50个“共享停车”示范点。

          今年7月份提交北京市人大审议的《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草案)》则提出,个人或单位可以开展停车位有偿错时共享。居住小区在满足本小区居民停车需要的情况下,可将配建的停车设施向社会开放。

          而广州也于8月初将《广州市停车场建设和管理规定(草案)》在网上进行了听证。《广州市停车场建设和管理规定(草案)》提出,鼓励住宅停车场在满足本住宅区居民停车需求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将自用停车场向社会开放。

          目前来看,政府的积极引导已取得一定效果。据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停车场管理人员杨女士介绍,这个停车场建成于2015年,共有两层700多个车位。初期只对校内师生开放,后来尝试向社会开放共享,夜间车位甚至还可以包月出租,目前已形成常态化运营。在地下车库停车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在附近工作,平时就把车停在这里。一次只需十块钱,进出也挺方便。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16停车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去年我国在停车方面的消费超过4000亿元。而资本方也看好这一领域,“Airparking共享停车”上月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金额达到数千万元人民币。

          知易行难车位共享还要迈过三道坎

          虽然“共享停车”的理念正在普及,但具体到实践上,还有不少挑战待解决。

          首先,协调存在较大难度。北京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士表示,该区域内具备停车资源的单位,大多数是国企总部和市级单位,出于安全考虑,这些单位对向社会开放共享停车资源存在为难情绪,协调难度较大。

          “车位共享不像车辆共享,后者只要车主同意就可以了,而前者还需要与小区物业进行沟通,以免影响他人生活。”ETCP副总裁朱凯表示。而上海的指导意见也提到,全体业主共有的住宅小区开放内部停车设施,要通过业主大会决议。

          其次,信息化改造需要一定费用。车位共享,并不是只要把车位拿出来就可以了。还需要对传统的停车场进行改造,将车位信息接入云端,并通过各类APP接触消费者。

          “共享停车的基础是智慧停车。”朱凯说,包括闸机、收费系统等软硬件在内,一个停车场的改造费用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如何分摊这笔费用,需要各方进一步协商。

          此外,安全管理的责任也在加重。根据行业数据,在进行信息化改造并接入移动互联网平台后,一个停车场的车位利用率可以提高30%。但车流量的增加,也意味着安全管理责任的加重。

          记者在上海交大停车场了解到,对外开放后,停车场在入口及地库都配有充足的值班人员进行安全管理,以免产生道路堵塞或剐蹭事故。北京建工三建公司表示,内部停车场向周边居民开放后,专门升级了监控系统,以确保能看到停车场的每一个角落。

          共建共享需要政府社会居民合力

          共享模式的出现,为缓解“停车难”提供了有益尝试。

          其中,市场调节是“共享停车”的重要驱动力。北京光大大厦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很早就对停车楼的“错时停车”进行了探索:工作日白天供写字楼用户使用,工作日夜间(18时至次日7时)和节假日全天向周边居民开放,每个车位收费300元/月。此举既缓解了周边居民停车难,又避免了资源闲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朱凯告诉记者,通过投资停车场的信息化改造,停车类APP可以从车位利用率上升带来的增量收入中获得一定分成。此外,还可以探索广告业务、汽车租赁等多种盈利模式。

          企业愿意探索,也需要车主的配合。上海捷停停车管理有限公司经理汤传硕表示,共享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很多细节。例如,夜间空闲的车位白天要还给业主使用。遇到车主超时停车,系统会提前发送提醒短信。如果车主多次超时停车,会被系统扣除信用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是资源共享的一大关键。

          政府方面,各地纷纷开展的立法工作为“共享停车”提供了基础保障。北京市交通委停车管理处处长穆屹认为,推进共享停车,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整合能力,通过建立公共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城市的停车资源。对停车规划、投资、建设、验收、运行、执法等多个环节,要做到信息摸得清、问题解决准。

          “这样做的核心,是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穆屹说,停车问题错综复杂,涉及多部门、多利益群体。要以停车公共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载体,做到政府引导、市场运行、市民受益,这是共享停车未来探索的方向。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突破93%!2024年中国检验检测仪器国产化率创新高

突破93%!2024年中国检验检测仪器国产化率创新高

7月14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截至2024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仪器设备总量达1067.01万台套,其中,国产仪器设备992.51万台套,国产仪器设备替代率创新高,数量占比突破93%,显示国产仪器设备在检验检测领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2025年07月16日
民政部、商务部牵头主办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 进一步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民政部、商务部牵头主办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 进一步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7月10日,民政部、商务部联合主办的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活动在山东省青岛市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惠老助老、品质生活”为主题,将持续至12月,旨在通过系列惠民举措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进一步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2025年07月11日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大幅下调征信服务收费标准 7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大幅下调征信服务收费标准 7月1日起正式实施

7月1日,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方微信消息显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降低征信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668号),自2025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的征信服务收费标准。

2025年07月02日
2025年第一季度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1%  我国正加速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型

2025年第一季度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1% 我国正加速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型

6月2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2025年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蒋彤介绍,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1%,专利授权质量保持稳定,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审查工作迈上新台阶。

2025年06月30日
内地与香港“跨境支付通”正式上线 居民可实时跨境汇款

内地与香港“跨境支付通”正式上线 居民可实时跨境汇款

6月22日,在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共同推动下,“跨境支付通”系统于6月22日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全面互联互通。今后两地居民可通过手机银行实时完成跨境汇款,并可自主选择人民币或港币作为到账币种。

2025年06月24日
全国首单融资租赁行业绿色“两新”中期票据在天津落地 助力能源设备更新与低碳转型

全国首单融资租赁行业绿色“两新”中期票据在天津落地 助力能源设备更新与低碳转型

6月10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获悉,中海油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近日成功发行全国首单融资租赁行业绿色“两新”中期票据,发行规模达8亿元,期限2年。这是天津市在“两新”债券领域的首次突破。

2025年06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