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日本老年劳动力时代即将来临?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美容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预测报告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日本85岁的Yoshiko Iida是一位美容行业从业者。她在东京郊区的Pola化妆品店为客户提供抗皱霜和美容护理服务,每周工作6天,此外她还要监督手下一班超过日本正常退休年龄的女销售员。别看都是一群老太太当售货员,但她这家店的生意远胜过当地该品牌的其他门店。

         她表示:“只要我还健康,我就像继续从事这份工作。”

         日本有多于四分之一的人口超过65岁,而Yoshiko Iida的许多客户也在这个年龄段。她特别提到有一位客户受到了自己的影响。这位客户已经是35年的Pola老客户,她把Yoshiko Iida称为“能量之源”。

         Yoshiko Iida可以视为日本公司和员工重新思考退休年龄的一个例子。由于担忧老龄化人口所带来的成本,日本政府正鼓励公司延长老年员工的退休年龄,并为65岁以上的员工提供补贴。

         许多大公司仍然为自己的员工推行严格的“两步走”退休路线:到了60岁他们必须从高收入的岗位上退下来,转到工资较低的岗位,作为合同雇员再工作五年或十年。之后,他们会完全退休。

         公司们通常认为它们这样做是因为这些雇员的素质已经配不上现在的高工资。但有些人意识到这可能是歧视,特别是像Yoshiko Iida这样的销售岗位,她们花了数十年建立了一大串客户名单。谁比她们更有能力吸引老年的消费者呢?

         作为Pola Orbis控股公司的子品牌,Pola 4.2万名销售人员中有大约1500名的年龄达到了70岁、80岁甚至是90岁。

         Pola美容业务负责人Miki Oikawa表示:“她们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她们与客户建立了深厚的关系,相互之间有很多的信任。”

         大和证券集团有限公司(Daiwa Securities Group Inc.)过去为老资历的销售人员设定了70岁的退休年龄限制。但最近它打破了这个规定。

         大和证券CEO Seiji Nakata认为:“这将使公司有更多的顾问处于60至80岁的年龄范围内,他们的年龄与拥有最多金融资产的一代的年龄相似。”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2016年有大约23%的65岁以上的日本人仍在工作,这是七国集团中比例最高的,要高于美国的19%。

         不过,其中有很多老年雇员从事的是最低工资水平附近的工作,例如便利店店员。而那些具有专业技能的老年雇员通常难以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

         日本生命保险公司(Nippon Life Insurance Co.)研究机构的分析师Nobuhiro Maeda指出,许多公司都断言,老年雇员很可能会犯下许多错误,并缺乏年轻雇员的能力。

         Yoshiko Iida认为,在自己的长期职业生涯中,她认识到秘诀就是在与客户交往时总是非常殷切和诚恳。

         Nobuhiro Maeda表示:“现实就是公司不会留住这些老年员工,除非有人给它们压力,或者告诉它们这对公司的业务是有利的。”

         一些日本企业集团对于上调退休年龄表示谨慎,认为将老年雇员留在高级职位会增加公司的成本。日本商业联合会(Japan Business Federation)称,让老年雇员工作更长时间也可能会阻碍年轻雇员的升职空间。

         不过在发酵牛奶饮料制造商Yakult Honsha Co里面,销售人员没有退休年龄,该公司有大约5000名销售人员的年龄都超过了60岁以上(主要是女性),她们仍在通过上门的方式推销饮料。

         对于像Yakult和Pola这样的化妆品公司来说,保留老牌销售人员更加容易,因为它们采取的是抽取佣金的合同工劳动形式,而不是按人头付工资。这意味着,如果有一位年长的销售人员不得不休假,公司也不会面临风险。

         拿Yoshiko Iida的这个例子来说,企业的风险似乎很低。

         Yoshiko Iida自1964年开始就成为了Pola的一名销售员,当时她将Pola的产品包裹在尿布带中,并挨家挨户地推销。

         她表示,丈夫希望她作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留在家中照顾两个孩子。所以她有好几年都是偷偷地干这份工作,并准时回到家中准备午餐和晚餐,直到有一天,妹妹在她丈夫面前问道“你那家化妆品店怎么样了?”她丈夫才知道真相。不过,此后丈夫鼓励她继续工作,遗憾的是她丈夫在二十多年前去世了。

         Yoshiko Iida称:“当我与客户交往时——包括我的老客户,我总是以敏锐的关怀和诚挚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是我长期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诀窍。我的大多数客户都是60岁以上的。”除了工作,Yoshiko Iida还是一位狂热的高尔夫球手和日本古典舞者。

         起初,Yoshiko Iida是通过阅读产品盒内的说明书来了解自己公司的产品。现在她每个月都会和年轻的同事一起参加一个公司讲座,来了解公司的新产品。

         6月和12月是Yoshiko Iida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她希望自己的门店在Pola半年度销售排行榜中上升。她所在的门店每月的收入大约为2.2万美元,而她所在地区的大部分Pola门店的收入平均值是1.8万美元。

         她认为:“生活就是竞争。”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商务部公布将莱多斯公司等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中国商务部公布将莱多斯公司等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3月4日,商务部消息显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决定将莱多斯公司等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并采取以下措施:

2025年03月05日
经济新增长!到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有望达到1.54万亿元

经济新增长!到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有望达到1.54万亿元

2月27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冰雪经济研究成果。该研究显示,2024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为0.98万亿元,同比增长8.0%;到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有望达到1.54万亿元,六年平均增长率为7.82%,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之一。

2025年03月04日
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0%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6.7%

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0%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6.7%

从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8%;第二产业增加值492087亿元,增长5.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6.5%;第三产业增加值765583亿元,增长5.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6.7%。

2025年03月03日
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 资产净值合计31.93万亿元

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 资产净值合计31.93万亿元

2月25日,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48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15家。

2025年02月27日
2025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975.9亿元 其中英国对华实际投资同比增长324.4%

2025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975.9亿元 其中英国对华实际投资同比增长324.4%

2月19日,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75.9亿元,同比下降13.4%,环比增长27.5%;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29家,同比下降7.8%。

2025年02月25日
截至2025年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超144000只 规模达19.92万亿元

截至2025年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超144000只 规模达19.92万亿元

2月20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144071只,存续基金规模19.92万亿元,较去年12月末的19.91万亿元有所增加。

2025年02月22日
破纪录!中国连续第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破纪录!中国连续第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2月7日,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外贸总额首次突破4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连续第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2025年02月10日
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 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 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2月3日,据商务部最新消息显示,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规模创下历史新高,结构持续优化,展现出广阔的发展潜力。

2025年02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