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6年中国证券行业竞争格局及面临壁垒

导读:2016年中国证券行业竞争格局及面临壁垒。近年来,我国证券公司数量增加较多,业务竞争日趋激烈。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及 Choice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6 年 6 月 30 日,我国证券公司数量为 126 家,前五大机构总资产占全行业比重为 28.35%,行业集中度仍较低。

参考《2016-2022年中国证券投资行业运营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机会分析报告


        (一)行业竞争格局

        1、证券公司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不高

        近年来,我国证券公司数量增加较多,业务竞争日趋激烈。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及 Choice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6 年 6 月 30 日,我国证券公司数量为 126 家,前五大机构总资产占全行业比重为 28.35%,行业集中度仍较低。

        随着我国证券行业发展,行业整合将不断加速,未来行业集中度将会有所提高。

        2、业务种类相对单一,同质化竞争程度较高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范围趋同,业务种类相对单一,收入主要来自证券经纪、投资银行和证券自营三项业务。尽管近年来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融资融券等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来讲,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差异化尚不显著,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

        根据证券业协会的统计,2016 年 1-6 月,证券业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以及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35.64%、15.35%、15.59%。尽管行业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但因主要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及产品差异不明显,行业存在较为激烈的价格竞争。

        3、资本实力为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目前中国证监会实施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控制监管,其中,净资本规模成为影响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 2016 年 6 月 30 日,全行业平均每家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分别为 456.35 亿元、115.87 亿元及 93.65 亿元。相比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我国证券公司资产规模偏小。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对证券公司开展各项新业务所应具备的净资本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较强资本实力且经营合规的公司拥有更大的发展优势。

        这将有利于资源向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优质券商集中。

        (二)行业进入壁垒

        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行业受到监管机构较为严格的监管,同时证券行业也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业。对于国内证券公司而言,行业准入管制、资本规模门槛和人才门槛是进入证券行业的三大壁垒。

        1、行业准入管制

        为保证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便于对证券行业进行集中统一监管,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对证券行业实行行业准入制度。我国对证券行业的准入管制较为严格,《证券法》、《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审批暂行规定》、《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试行规定》、《证券公司分支机构监管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中对从事证券行业所必须满足的要求作出了规定。

        2、资本规模门槛

        证券业属于资本高度密集型行业,监管部门已经建立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机制,对证券公司的净资本规模提出较高的要求。

        《证券法》对证券公司从事不同业务所需要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证券公司从事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业务,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 5,000 万元;从事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其他证券业务之一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 1 亿元;从事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其他证券业务中两项以上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 5 亿元。

        《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与净资本最低限额要求。其中:证券公司经营证券经纪业务的,其净资本不得低于 2,000 万元;证券公司经营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其他证券业务等业务之一的,其净资本不得低于 5,000 万元;证券公司经营证券经纪业务,同时经营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其他证券业务等业务之一的,其净资本不得低于 1 亿元;证券公司经营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其他证券业务中两项及两项以上的,其净资本不得低于 2 亿元。

        此外,为了充分反映和有效防范证券公司风险,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中国证监会修订并发布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自 2016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3、人才门槛

        证券行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复合型、专业型的人才对于证券行业必不可少,人力资本一直是证券行业的核心要素之一。首先,证券公司的设立与存续,必须满足法定最低证券从业人员数量的要求。其次,证券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证券监管机构要求的任职资格,并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第三,证券公司开展单项具体业务,必须有规定数量的相应业务的专业人员。除满足以上法定要求外,证券公司主要通过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获取收益,其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这要求证券公司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来保持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商务部公布将莱多斯公司等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中国商务部公布将莱多斯公司等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3月4日,商务部消息显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决定将莱多斯公司等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并采取以下措施:

2025年03月05日
经济新增长!到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有望达到1.54万亿元

经济新增长!到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有望达到1.54万亿元

2月27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冰雪经济研究成果。该研究显示,2024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为0.98万亿元,同比增长8.0%;到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有望达到1.54万亿元,六年平均增长率为7.82%,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之一。

2025年03月04日
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0%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6.7%

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0%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6.7%

从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8%;第二产业增加值492087亿元,增长5.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6.5%;第三产业增加值765583亿元,增长5.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6.7%。

2025年03月03日
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 资产净值合计31.93万亿元

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 资产净值合计31.93万亿元

2月25日,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48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15家。

2025年02月27日
2025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975.9亿元 其中英国对华实际投资同比增长324.4%

2025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975.9亿元 其中英国对华实际投资同比增长324.4%

2月19日,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75.9亿元,同比下降13.4%,环比增长27.5%;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29家,同比下降7.8%。

2025年02月25日
截至2025年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超144000只 规模达19.92万亿元

截至2025年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超144000只 规模达19.92万亿元

2月20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144071只,存续基金规模19.92万亿元,较去年12月末的19.91万亿元有所增加。

2025年02月22日
破纪录!中国连续第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破纪录!中国连续第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2月7日,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外贸总额首次突破4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连续第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2025年02月10日
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 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 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2月3日,据商务部最新消息显示,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规模创下历史新高,结构持续优化,展现出广阔的发展潜力。

2025年02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