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一早,随着北风南下,华北地区持续多日的雾霾终于消散。此次雾霾浓度强、时间长、范围广,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抱怨、自嘲、担忧等声音充斥其间,而结局也未能逃脱“等风来”。
雾霾问题由来已久,不只是民间呼吁加强环境治理,决策层亦多次强调要还民众蓝天白云。不过近年华北地区大气污染情况并未出现明显好转,雾霾令不少国人健康受到威胁,成了久治不愈的身心之痛。
究竟是什么引起了雾霾,答案并不难找到。根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此前对北京地区PM2.5化学组成及源解析季节变化的研究,北京PM2.5主要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来源“贡献”占比为15%、18%、12%、4%、25%和26%。与公众的认知相符,燃煤与工业污染占比最重。
针对近期出现的重污染天气,环保部曾派出督查组,对河北、山东、河南三省重点地区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专项督查,重点督查燃煤锅炉和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及应急减排措施落实情况等。督查组发现问题较为突出,以河北沧州为例,二级响应启动至今,沧州市限产名单的大部分企业生产负荷、用电量没有变化,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也无明显变化,要求的20%停限产措施形同虚设。日前亦有媒体到有“北京雾霾源头”之称的河北迁安松汀村实地探访,发现即便当地民众饱受空气污染之苦,但周边钢铁厂排放一直如故。
而环保部门对于企业的监督,似乎难有明显效果。如不少企业有环保设备,鉴于成本等原因,只有环保人员去检查时才打开;实行在线监测后,又使用将探针放到旁路烟囱上的新方法做假,蒙混过关。此外,由于国家要求用清洁燃煤,很多发电厂都备了清洁煤,但只有被监督时才用,因为褐煤便宜,清洁煤价格高,为节省成本,很多企业甚至还使用含硫高的煤。
上述这些情况背后,是地方政府袒护、保护那些落后产能甚至污染的企业,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就业和GDP。以华北地区为例,历来是中国的重工业集聚地,其中2013年京津冀地区煤炭、钢铁、电力产值在全国的占比分别达12%、23%和13%。
然而,这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往往技术都比较落后,且在产能过剩和中国经济转型大势背景下,这些企业无视减限产规定,或者因高成本不采用清洁能源,虽然暂时能够保住就业岗位,但从长远来看,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能力,终将会被市场所冲垮,就业岗位最终也还是保留不住。
因此,长痛不如短痛,地方政府和企业不应只顾眼前利益,或者不肯忍一时之痛,将问题无限拖延,而应该着眼长远,尽快响应国家淘汰过剩产能的政策。同时,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培育经济新动能,缓解去产能带来的就业压力。
实际上,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阶段也经历过大气污染。以德国为例,上世纪60年代污染加剧,促使德国对环保问题日益重视,出台系列措施迫使大量工业企业安装烟气洗涤设备,对燃料进行脱硫处理。随后,德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总之,雾霾直接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治理工作不应为所谓的利益所掣肘。长痛不如短痛,地方政府要坚持执行去产能政策,关停低于环保要求的污染企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