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4年1月中国对外贸易总值聚焦

  导读:2014年1月中国对外贸易总值聚焦,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4492.7亿元,增长10.7%,占我外贸总值的19.2%。其中,出口1491.7亿元,增长9.2%,占出口总值的11.8%;进口3001亿元,增长11.5%,占进口总值的28%。

  海关总署今年2月12日发布的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3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增长7.3%。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增长7.6%;进口1.07万亿元,增长7%;贸易顺差1948.5亿元,扩大11%。
  按美元计价,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824亿美元,增长10.3%。其中,出口2071.3亿美元,增长10.6%;进口1752.7亿美元,增长10%;贸易顺差318.6亿美元,扩大14%。
  一般贸易比重增加,加工贸易比重减少。1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3502.3亿元,增长18.4%,占我外贸总值的57.7%,较去年同期提升5.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933.7亿元,增长18.2%,占出口总值的54.7%;进口6568.6亿元,增长18.7%,占进口总值的61.3%。一般贸易项下顺差365.1亿元,扩大9.9%。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6985.7亿元,下降2.7%,占我外贸总值的29.9%。其中出口4578.2亿元,增长1.5%,占出口总值的36.1%;进口2407.5亿元,下降9.7%,占进口总值的22.5%。加工贸易项下顺差2170.7亿元,扩大17.7%。
  我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势良好。1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411.9亿元,增长14.6%。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992.3亿元,增长8.8%。1月,我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2590.6亿元,增长11.3%。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1700.5亿元,增长7.8%。内地与香港贸易总值为1667.3亿元,下降20.6%。
  广东、江苏等7个省市合计进出口占四分之三强,中西部地区出口活跃。1月,广东进出口5277.1亿元,下降12.3%。同期,江苏和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2931.2亿和2598.4亿元,分别增长9.1%和13.4%;北京(含中央在京单位)进出口2437.3亿元,增长12.9%。此外,浙江、山东和福建进出口总值分别为2032.8亿、1623.2亿和1052.3亿元,分别增长9.2%、18.3%和8.4%。上述7省市进出口值合计占我外贸总值的76.7%。
  从出口方面来看,1月,广东出口3263.3亿元,下降6.4%。江苏、浙江分别出口1769.1亿、1498亿元,分别增长9.9%、8.1%;上海出口1198.2亿元,增长6.9%。同期,山东、福建和北京分别出口798.8亿、609.1亿和349.1亿元,分别增长15.5%、6.6%和9.4%。此外,中西部地区出口则保持较快增长,湖南、江西、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市区的出口增速分别为17.1%、60.4%、40.9%、23.9%、41.2%。
  对外资企业依赖减轻,民营企业比重提升。1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0279.3亿元,增长3.7%,占我外贸总值的43.9%,较去年同期下滑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617.8亿元,增长3.1%,占出口总值的44.3%;进口4661.5亿元,增长4.5%,占进口总值的43.5%。同期,民营企业进出口8120.7亿元,增长8.1%,占我外贸总值的34.7%,较去年同期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554.9亿元,增长12.1%,占出口总值的43.8%;进口2565.8亿元,增长0.4%,占进口总值的23.9%。
  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4492.7亿元,增长10.7%,占我外贸总值的19.2%。其中,出口1491.7亿元,增长9.2%,占出口总值的11.8%;进口3001亿元,增长11.5%,占进口总值的28%。
  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稳步增长,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保持良好势头。1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901.5亿元,增长3.8%,占出口总值的54.5%。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2756.7亿元,下降4.5%;机械设备2154.6亿元,增长7.4%。同期,服装出口1105.6亿元,增长13.4%;纺织品644.4亿元,增长11.7%;鞋类391.4亿元,增长13.7%;家具346亿元,增长1.5%;塑料制品227.3亿元,增长27.6%;箱包175.8亿元,增长7%;玩具61.8亿元,增长16.6%;上述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2952.3亿元,增长12.2%,占出口总值的23.3%。
  在进口商品中,部分资源产品等进口量增长较快、进口价格下跌。1月,我国进口铁矿砂8683.5万吨,增加33%,进口均价为每吨799.8元,上涨0.2%;煤3590.9万吨,增加17.5%,进口均价为每吨507.2元,下跌13.1%;原油2815.5万吨,增加11.9%,进口均价为每吨4870.2元,下跌2.6%;大豆591.4万吨,增加23.7%,进口均价为每吨3475.3元,下跌12.5%;成品油376.2万吨,减少3.8%,进口均价为每吨4877.6元,上涨0.7%;初级形状的塑料256.9万吨,增加14%,进口均价为每吨11986.2元,下跌0.3%;钢材135.4万吨,增加22.5%,进口均价为每吨7585.7元,下跌0.2%;未锻轧铜及铜材53.6万吨,增加53.2%,进口均价为每吨46535.5元,下跌10.3%;未锻轧铝及铝材11万吨,增加58.6%,进口均价为每吨21504.1元,下跌27.2%。此外,机电产品进口4130.1亿元,下降3.2%;其中汽车11.1万辆,增加57.4%。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商务部公布将莱多斯公司等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中国商务部公布将莱多斯公司等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3月4日,商务部消息显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决定将莱多斯公司等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并采取以下措施:

2025年03月05日
经济新增长!到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有望达到1.54万亿元

经济新增长!到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有望达到1.54万亿元

2月27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冰雪经济研究成果。该研究显示,2024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为0.98万亿元,同比增长8.0%;到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有望达到1.54万亿元,六年平均增长率为7.82%,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之一。

2025年03月04日
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0%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6.7%

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0%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6.7%

从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8%;第二产业增加值492087亿元,增长5.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6.5%;第三产业增加值765583亿元,增长5.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6.7%。

2025年03月03日
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 资产净值合计31.93万亿元

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 资产净值合计31.93万亿元

2月25日,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3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48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15家。

2025年02月27日
2025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975.9亿元 其中英国对华实际投资同比增长324.4%

2025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975.9亿元 其中英国对华实际投资同比增长324.4%

2月19日,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75.9亿元,同比下降13.4%,环比增长27.5%;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29家,同比下降7.8%。

2025年02月25日
截至2025年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超144000只 规模达19.92万亿元

截至2025年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超144000只 规模达19.92万亿元

2月20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144071只,存续基金规模19.92万亿元,较去年12月末的19.91万亿元有所增加。

2025年02月22日
破纪录!中国连续第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破纪录!中国连续第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2月7日,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外贸总额首次突破4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连续第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2025年02月10日
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 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 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2月3日,据商务部最新消息显示,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规模创下历史新高,结构持续优化,展现出广阔的发展潜力。

2025年02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