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半年以来,一些校服生产企业联名向中纪委、教育部举报,一家名为阳光智园平台在校服市场做“红顶”垄断生意。
校服最早起源于欧洲,一般由学校统一规定样式,一般学校校服有该校校徽,直接影响到学校形象。受我国国情影响,此前的“中国校服”主要起到“标志化”作用,既统一形象且注明所属学校。随着消费需求升级,学生服装系统的功能从初期的高辨识性(身份识别)和高可视性(安全警示),越来越开始强化穿着舒适与款式美观。作为非常好的参考,日本和韩国走在了前面,两个国家校服市场化分别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和上世纪 90 年代。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4年中国校服行业市场运营现状调查及未来发展商机战略评估报告》
作为“穿”这一消费因素,升级与提升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人均 GDP10000 美元是衡量是否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一个重要指标。日本和韩国相继于上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实现这一目标,成为发达国家。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 2015 年中国人均 GDP 为 8016 美元,分地区看, 10 个省市已率先跨过人均 GDP10000 美元,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正向GDP 20000 美元大关靠近。人均 GDP 提升至这一水平之后,人们的消费心态与消费结构将发生升级,从满足基本日常的消费向更强调消费品质的层次的需求转变。
新生代中产阶级群体,加速消费升级。在日本与韩国逐步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过程中,随着经济转型,均出现了阶段特征明显的重要消费升级,覆盖生活方方面面,从消费升级浪潮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强调黑白电视、冰箱等耐用消费品到追求汽车、娱乐设备等的转变。目前,在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中,80 后成为中国新生代中产阶级主流的崛起, 追求品质品牌追求个性慢慢成为了主流,消费品在各个细分类别中越来越精细化定位更加趋于精准。这批人群正慢慢变成校服市场中的家长,随着校服市场化的推进,作为实际购买者的他们对于校服款型与时尚度要求与此前校服市场的供应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契机。
中国目前校服生产企业至少有几千家。校服行业内的家庭作坊和体量庞大的代工厂共存,市场集中度非常低,最大玩家也不到1%的市场份额。品质问题一直困扰着市场,近年来包括广东、浙江、上海等地都出现了校服产品不合格,甚至发现可分解致癌染料事件,社会对于校服质量的担忧与关注与日俱增。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中国校服产量达一亿零六千套;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校服消费金额约为252亿元。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约2.08亿。校服有夏季、春秋和冬季三类,假定平均每个学生一套三件套的标准制式校服、每套校服180元计,2013年市场整体容量在374亿元左右,若以每人两套算,则有749亿元的潜在市场。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