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车用纺织品:市场缺口大 自主研发不足

浙江温州布森化纤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王毅参加“旷达2009中国汽车用纺织品创新发展论坛”的主要目的,就是想与国内汽车整车厂的有关人员接触,把他们生产的汽车门窗、仪表隔音材料介绍给这些厂家。结果,除了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的谢保新副院长攀谈了几分钟外,与其他参加论坛的上海汽车、上海大众、广州本田的代表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也接触到。他对记者抱怨说,我们生产的汽车用纺织产品,尽管在质量、性能等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差不大,但却很难打进整车厂的大门,拒之门外的理由很难让人信服。

在近日于江苏常州举办的“旷达2009中国汽车用纺织品创新发展论坛”上,记者听到了众多类似的声音。或者说,目前纺织品与汽车这两个行业的对话空间还远远没有被充分打开。

发出一个信号:
  
市场缺口大,但自主研发不足

一辆汽车,除钢铁、塑料外,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纺织品。它包括汽车顶篷、地毯、座椅面料、安全气囊、安全带、轮胎、后备箱内衬、背衬、护板、过滤材料、篷盖布等,而且,汽车对这些纺织品的要求很高。功能性方面要求它隔热、吸音、防滑、强度高、尺寸稳定、色牢度和耐磨性好;装饰性方面要求它美观、舒适、透气、防污、阻燃、吸水、抗老化、防静电等。据了解,一辆汽车所用非织造布大概在25kg 左右,涉及汽车80几个零部件。

据交通部预测,到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1000万辆,保有量将达5500万辆,汽车用纺织品用量将达26.73万吨,汽车纺织品的销售量以每年15%~20%的速度递增。更为吸引企业关注的是,2009年3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00万辆大关,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消费大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身附件委员会秘书长郭福初说,纺织品与汽车车身附件有紧密的关联,有很多车身附件产品如座椅、安全带、安全气囊、内饰件、地毯等都是纺织品的直接用户。经过这些年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车身附件企业的产品水平、装备水平、制造技术、管理水平均有较大的提高,形成了较完整的车身附件工业基础,但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国外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不能做到与整车同步开发。面对当前新形势,企业要加强产品研发能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朱民儒对我国非织造布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做了分析。他说,每年用于汽车工业的非织造布近7000万平方米,汽车用非织造布已占国内非织造布生产总量的两成。目前,汽车用纺织品的国内需求量大约在每年6250万平方米,而国内生产能力仅提供了需求量的50%左右;汽车用地毯需求量为每年1200万平方米,国内产能只达到10%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汽车产业的需求,市场缺口较大。“我们每年需进口40亿美元汽车用纺织品,”他说,“现在的情况是我国的汽车用纺织品生产企业多为中外合资,先进的生产技术来自国外,我们难以掌握其核心技术,因此,缺少产品的开发自主权。”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要走出一条引进-消化-自主开发的道路。

国内生产汽车用纺织品的企业总数究竟有多少,目前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数字,但据记者了解,除了江苏旷达汽车织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外,大都规模偏小,研发能力弱。加之汽车用纺织品的行业标准滞后、自主创新不足等原因,阻碍了我国汽车用纺织品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江苏旷达汽车织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介良就建议,要依托国内汽车用纺织品的龙头企业,建立起中国自己的产品开发工程中心,并尽快制定我国汽车用纺织品行业标准,加大科研开发力度,打造中国汽车面料自主品牌,真正使我国的汽车用纺织品在国际汽车零配件领域拥有话语权。

得到一点启示:
  
汽车发展是机遇,产业联动求突破

今年,汽车行业受到国家的格外重视和扶植,汽车下乡的财政补贴、小排量的购置税减半等产业政策的出台,以及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继而实施,为汽车行业发展提速提供了保证。汽车工业的发展必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对于汽车用纺织品生产厂家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记者在本次论坛上了解到,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汽车面料的开发上,更加注重纺织品的功能性和舒适性,对于环保、可循环使用的面料和具有更高安全性的面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面料开发朝着整体化、艺术化、个性化、舒适化方向发展。压花技术、高频焊接技术、纳米技术等先进的加工手段和后整理技术都应用在汽车面料当中。而我国的汽车纺织品企业,大都是做工业用布、复合材料、涂层材料等,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规模,更不用说品牌了。品牌缺失是我国汽车用纺织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拦路虎。另外,国外长期形成的一整套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也使我们的企业拓展市场增加了不少难度和变数。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关产业用纺织品应用技术包括六个方面,其中,汽车用纺织品含在特殊装饰用纺织品产业化专项中。目前,此项专项申报工作已经启动,下一步,国家将确定重点支持的技术和应用的项目,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它们主要有“汽车面料的低毒、低味技术”、“汽车装饰材料的再循环可回收技术”等。这对解决汽车纺织品当前急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技术和技术攻关关键点将起到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条件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汽车产业一系列政策的拉动作用的进一步显现,必将为国内外汽车整车厂家与汽车面料供应商实现上下游联动,共同发展创造良机。你准备好了吗?你有实力进入汽车纺织品这个领域吗?这些问题还困扰着许多企业。目前,仍停留在家纺、服装面料的层面,对于汽车纺织品的高技术要求知之甚少,却一味抱怨人家不接受你产品的大有人在。汽车用纺织品创新论坛只掀开了冰山的一角,需要探讨的东西还很多。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4年7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为268亿美元 其中服装出口额同比下降3.6%

2024年7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为268亿美元 其中服装出口额同比下降3.6%

具体来看,7月我国纺织品出口115.4亿美元,同比增长4%,环比下降5.8%,服装出口152.5亿美元,同比下降3.6%,环比增长0.7%。1-7月纺织品出口808.6亿美元,增长3.3%,服装出口889.8亿美元,下降0.8%。

2024年08月09日
防晒服成为服装行业快速增长细分领域 一季度国内防晒服销售业绩暴增

防晒服成为服装行业快速增长细分领域 一季度国内防晒服销售业绩暴增

随着防晒衣热度的增长,品牌服饰加速布局,除蕉下、觅橘、Ohsunny、茉寻等专业国产新锐品牌之外,探路者、安奈儿、稳健医疗、波司登、安踏体育、李宁等在内多家上市公司,已相继布局防晒服这一细分赛道,同时,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快时尚品牌也纷纷步入。

2024年06月19日
纺织服饰行业:2024年一季度深市上市企业合计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增长

纺织服饰行业:2024年一季度深市上市企业合计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增长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业绩表现方面,深市60家纺织服饰领域上市公司在2024年一季度实现稳步发展,前述60家公司2024年一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69亿元,同比增长4.13%;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8亿元,同比增长11.47%。

2024年05月27日
汉服行业:春节期间电商平台汉服搜索量暴涨 曹县汉服产业销售额超3亿元

汉服行业:春节期间电商平台汉服搜索量暴涨 曹县汉服产业销售额超3亿元

随着汉服的频繁出圈,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地区经济发展,比如说山东菏泽市曹县,曹县我国汉服和演出服主要生产销售基地之一,在2023年曹县汉服销售额超70亿元,而根据曹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数据显示,在今年春节期间,曹县汉服产业销售额更是超过了3亿元。

2024年02月27日
横向对比我国滑雪产业渗透率仍旧不足  未来滑雪服行业日常化需求潜力较大

横向对比我国滑雪产业渗透率仍旧不足 未来滑雪服行业日常化需求潜力较大

目前冰雪旅游热度十足,行业发展也迈入了新阶段,而滑雪作为冰雪休闲旅游的一种,目前也是热度暴涨,数据显示,11月以来,全国滑雪场门票销量与2019年相比增长147%。在此背景下,滑雪服市场需求也愈发旺盛。

2024年02月01日
成本被推高后我国羽绒服整体价格上涨 国产羽绒服单价甚至卖到7000元

成本被推高后我国羽绒服整体价格上涨 国产羽绒服单价甚至卖到7000元

冬季已到,寒风呼啸,羽绒服正是售卖的高峰期,但近期,“国产羽绒服买到7000元”话题冲上热搜,成为人们热议话题,那么价格高的原因在哪里?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今年羽绒服的整体价格相比去年同期上涨30%左右。

2023年12月27日
“双十一”服装类出一匹黑马 鲨鱼裤销售量激增

“双十一”服装类出一匹黑马 鲨鱼裤销售量激增

根据SINSIN品牌发布的双11战报,半个月的双11,全渠道累计售出265万条鲨鱼裤,完成了3.2亿销售额,接近去年全年销量,即便销售高,SINSIN品牌也没有懈怠,不断创新裤型,尽量满足多数消费者需求,推出了鲨鱼裤4.0版本。

2023年12月25日
足力健海外第一家门店业绩爆火  国内老人鞋行业标准有待完善

足力健海外第一家门店业绩爆火 国内老人鞋行业标准有待完善

2023年10月,足力健海外第一家门店“ZULIZ”正式在新加坡开业。据悉,开业当天门店就取得日销售量超100双,销售额近5万,店铺日坪效达1319元。

2023年11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