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钱用在国内市场和国内消费者身上,花同样的成本,产生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日前表示。随着“家电下乡”的展开和“汽车下乡”措施的出台,纺织服装业内也出现了呼吁“纺织下乡”的声音。2月初国务院通过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开拓农村市场”,这一导向也刺激了纺织行业内更多关于“纺织下乡”的想像。尽管比不上“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振臂一呼应者云集,2008年,备受冲击的中国纺织业也在海内外消费需求下降的背景下,达成了“扩大内需就要开拓农村市场”的共识。
不止是扩大内需,下乡可以一举四得
出口的急剧下降显然是“纺织下乡”这个名词近期频频被提及的重要原因。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2009年1月全国重点出口商品量值表统计数据,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共出口152.3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近1亿美元,同比增幅为-0.65%,出口增速延续了2008年的低迷态势。
顺理成章,拥有8亿多人口的农村市场在众多纺织厂商眼中就成为了遍布金矿的处女地。有关部门估计,农村市场蕴含了接近8000亿元的服装内销规模。“纺织品服装内销最大的潜力市场还是在农村。从2008年数据来看,城镇居民每年衣着支出在1000元以上,农村却不到200元,基本上相当于城镇的五分之一左右。”杨东辉认为,农村市场大有消费潜力可挖,纺织服装企业也需要这方面的政策倾斜。吃饭穿衣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但是据了解,中国的一些不发达地区,尤其中西部地区,一家人共用一套衣服、一条裤子的现象还存在,有的农民没有毛巾,就把旧衣服剪一块布下来擦脸用,这些情况在中国落后农村还不少。因此从实际需要出发,纺织服装更需要下乡,国家财政在这方面应该予以考虑。
轰轰烈烈的“家电下乡”已成为当前政府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有力举措,如果同时启动“纺织下乡”,还可以为当前大规模返乡的农民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这是业界有关专家和企业家发出的共同呼声。当前返乡农民工中很多是从纺织厂回到农村,他们如何重新就业,做什么?不言而喻,他们最熟悉的是纺织服装业,如果推行“纺织下乡”政策,他们可以做零售商店或者加盟店,政府和企业给他们一些政策支持,让他们的商品有一定优惠,这样既满足了农村市场消费需求,政府、企业、返乡农民工与农民消费者也都能得到实际利益,一举四得。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也认为,家电下乡带有小康的性质,而纺织品下乡则带有温饱型的基本消费。目前,扩大内需正成为今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重点。从2000到2007年,我国城镇人均消费分别增长108%和101%,人均消费量从2000年的7.5公斤增长到2007年的14.6公斤;纺织行业内销比重也由2000年的60%提高到目前的70%。相比之下,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为30到40公斤,是我国目前水平的两倍以上。这意味着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市场潜力巨大,而13亿人口的庞大消费总量决定内需市场必须依靠本国纺织产业来满足。
收入和条件所限,“买”是个问题
有研究报告认为,服装及家用纺织品市场会是农村市场中最有潜力的部分。“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36元,与1995年的城镇相当,若2020实现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即能达到2003年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这份报告我们选取了一组消费数据,包括2007年的农民,1995年、2003年和2007年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其中,对比2007年的农村和1995年的城镇,发现农民消费率稍低,且在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信上花费得多些,而在食品、服装、家电和其他商品上花费得较少。
面对上述花费较少的部分,有关专家认为,服装及家用纺织品是未来农村市场增长潜力最大的一块。2007年农民人均衣着消费193.45元,是1995年城镇居民的40.37%,是2007年城镇居民的18.57%。这表面看差距来源于生活习惯,实际还是经济条件的反映。受收入限制,大多数农民对服装的要求还仅仅是功能上的。受生活条件局限,有二分之一的农村家庭还没有从繁重的洗衣劳动中解放出来,换洗不便,自然也就不愿添置更多的衣服。但是随着洗衣机进入家电下乡序列而进行全国性的推广,这多少解决了一些农村消费者上述的顾虑。加上农村消费群体,特别是年轻一辈对服饰功能的观念转变,服装业新的市场开始进一步显现出价值。
渠道又让“卖”成了问题
有市场并不代表有销量。对于众多中国纺织企业来说,建立顺畅的销售渠道仍是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纺织下乡和出口转内销一样,如果只靠工厂自己的力量,构建销售渠道的困难一点也不小。”有关企业也介绍说,虽然“对这行比较熟”,但现在最主要的销售渠道仍是在通过网店零售的同时,寻找前来批发的下家,至于下乡的实际对策,还没想到好的办法。
对此,相关专家也给出了很多建议。“各个省市应该设立多个类似于食品连锁店式的纺织服装生产与批发点,这样还能降低产品运输成本。”中国化纤与纺织行业协会特聘专家顾超英建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也持相同的态度:“对于返乡农民工,尤其之前从事纺织行业的农民工,国家应扶持他们的再就业,当地政府也应采取无息贷款的优惠政策,鼓励并扶持他们在当地农村开设纺织品的专卖店,纺织企业以出厂价格供应货源,通过专卖店以原价出售给农民消费者,而国家以补贴的形式使这些返乡农民工获益,也可以退税的形式补贴给企业。”
尽管如此,而构想在现实面前驻足不前,也暴露了过去中国纺织业对农村市场缺乏了解。顾超英表示,2009年,我国纺织行业必须针对国内市场各个领域对纺织品的不同需求,开发更加新颖的产品,“以应对城市与乡村消费者不同的口味”。另外她认为,不能把纺织下乡简单理解为便宜货下乡甚至是垃圾货下乡,“现在有很多农村消费者,无论是在产品原材料方面,还是式样和质量等方面,都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旦让农民消费者误以为是价格低廉的垃圾货下乡,这样情感上的被“忽悠”,反而会造成消费者的抵制情绪。
有关专家还提出,刺激内需的政策对我国中高端服装自主品牌来说有些“不痛不痒”,即使启动纺织下乡也难以有太大的效应。这就需要各品牌企业,尤其中高档品牌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中,对农村市场的定位仔细斟酌,对自身品牌如何打通农村市场的渠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的“农村路线”才能走得通畅。
农民增收是关键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761元,而中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在50%左右徘徊,农村的储蓄率更高,如果按50%算那就是2380元,能够拿出来消费的顶多这么多,而这部分钱将涵盖食物性支出、教育、医疗、生产支出等各方面,层层过滤后最终能剩下来为“家电下乡”等活动做贡献的比例会很小。
而现在的情况是谁都在捂紧口袋,如果农民没有增收,相信“家电下乡”、“纺织下乡”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分析,目前,工作和生活在城市和工业地带的人数约占全国总人数的近一半。但从经济比重看,农业比重在GDP中越来越小,目前只占大约10%。农村市场缺少消费能力,原因是农村群体没钱,没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挣钱太少,二是没机会挣钱。要想扩大农村市场,国家就要想办法,要么给农民机会挣钱,要么给他们钱花。既然给他们钱花不太现实,那只能依靠给他们机会去挣钱了。“从根本上说,还是要让农民有机会挣钱,鼓励农民创业,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仲大军说。另外,兴业同样很重要,对于一些本来就存在的行业,关键是怎么让其兴旺,创业和兴业两条腿都要走。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财富缺乏问题,农民就既无法消费,也无法创业和兴业。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